“成都發展改革”微信公眾號 2025-01-26 15:57:44
過去一年,成都經濟運行劃出了一條逆勢上揚的“V”形曲線,顯示出澎湃發展動力和蓬勃市場活力。
2024年,成都市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11.3億元、同比增長5.7%,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回顧全年,成績來之不易。上半年,消費需求不振、房地產市場下行、主要工業品價格走低等不利因素疊加,全市一季度、上半年經濟增速分別為5.0%、4.8%。
下半年,直面多重困難壓力,全市打響“奮戰三季度、決勝下半年”攻堅戰,圍繞“八個突出”安排部署,實施“三個超常”工作措施663項,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辦結企業困難訴求2.58萬個,全面落實“兩重”“兩新”和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主要經濟指標從震蕩下行到企穩回升,前三季度經濟增速達到5.2%。
四季度,全力沖刺擴消費、提產能、穩樓市,當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提升至6.1%、6.7%,商品房銷售面積降幅較一季度收窄20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當季增速達到6.9%的高位。
全年經濟運行劃出了一條逆勢上揚的“V”形曲線,顯示出成都的澎湃發展動力和蓬勃市場活力。
城市新區經濟貢獻提升
2024年,四川天府新區加速培育新產業新企業,規上服務業營收增長33.4%。成都東部新區服務保障天府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54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超38.5萬噸,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增速居全市第一。成都高新區抓實優質企業梯次培育,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50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經濟規模邁上3400億元新臺階。
中心五城區“穩定器”作用突出
武侯區用好用足“兩新”政策、優化消費場景,服務京東、交建等龍頭企業提質增效,全年經濟增長6.6%、增速居中心城區第一位。金牛區統籌發展商務商貿和未來產業,電子商務交易額實現1400億元,都市工業營收超1100億元。
錦江區提質打造特色商圈,引進各類首店150余家,加快產學研融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400家。青羊區航空新城集聚經營主體2.6萬家,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營收超千億。成華區“專班+專員”服務重點央國企生產,加快制造業“智改數轉”,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超全市1.8個百分點。
其他中心城區發展動能增強
青白江區保障中歐班列(成渝)累積開行3.6萬列,規模保持全國第一,全年經濟增長6.1%,較一季度大幅提升3個百分點。郫都區、新津區大力支持工業、建筑企業穩訂單拓市場,第二產業增速高于全市3個百分點以上。
龍泉驛區、雙流區精準服務整車、半導體等企業建設新產線、導入新產品,規上工業增加值全年增速較一季度分別提升6.2、7.0個百分點。新都區、溫江區聚焦航空、軌交、醫藥健康等特色產業,打造現代化產業園區,分別躋身賽迪西部百強區第17位、43位。
縣市新城競相發展特色彰顯
簡陽市護航唯品會、海底撈等龍頭企業擴銷售增營收,新投產重大工業項目6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7%、增速居全市第一。都江堰市推進元氣森林、農夫山泉等“天府好水”項目增產投產,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長一倍,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較一季度提升4個百分點。
彭州市、邛崍市、金堂縣服務保障石化、新能源等重點企業增產,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超9%,經濟增速高于全市0.5個百分點以上。大邑縣、蒲江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精準服務市場主體“個轉企”“小升規”,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6.2%、6.0%。崇州市電子信息產業匯聚15家行業領軍企業,家具產業實現首批15萬件成品進軍北美市場。
產業園區能級增強
深入推進“立園滿園”,構建“3個國家級+22個省級+N個市級”園區發展體系,組建現代產業發展促進中心,扎實推進“五大攻堅行動”。出臺專項政策支持企業“四上一增”和專精特新發展,全年規上企業凈增3300余家、總數達1.9萬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至354家,新增上云企業超2.2萬家。
工業經濟轉型提速
緊盯市場主體穩存量,緊盯重點領域育增量,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1.3萬億元,新型材料實現兩位數增長,比亞迪半導體、京東方智慧系統創新中心一期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歷史性獲批6款1類創新藥、占全國15%,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8%,較上半年回升2.2個百分點。
優化政策措施,著力打通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人才鏈關節梗阻,落地沃飛長空、萊普科技等高能級企業全球、全國總部,新希望、通威蟬聯世界500強,獲評中國企業500強13家。
服務業支撐顯著
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新增規上服務企業1126家,拉動全市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4.6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7成。
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和19.1%,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0.6%、11.6%。舉辦湯尤杯、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杯等高能級體育賽事80項,體育產業規模達1300億元、增長12.5%。
農業穩定提升
新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4個,國家級龍頭企業達34家、居副省級城市第1位。建成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部級農業領域科技創新平臺122個。深化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消費新場景32個,大邑縣獲評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
消費市場持續升溫
實施汽車、家電、電動自行車等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出8輪消費獎勵活動,拉動消費超620億元,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28.9%、占限上汽車類零售額比重提高8.3個百分點。
舉辦新“十二月市”“成都好city”等促消費活動800余場次,新增首店820戶,天府國際動漫城等110個商貿項目開業投運,春熙路、交子金融商圈商業力繼續上榜全國前十。獲批設立市內免稅店,落地全省首個“即買即退集中退付點”,離境退稅商店達429家,入境游客增長159%。
投資項目快速增長
開展抓項目促投資百日專項行動,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3%,高于全國、全省4.1、4.9個百分點。抓實抓細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創新“啄木鳥”機制解決困難問題,959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426.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112.2%。加力推進項目策劃包裝向上爭取工作,服務“兩重”建設大局,落實“兩新”工作部署,成功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額度556億元、到位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74.4億元,均穩居全省第一。
對外貿易擴量提質
開展“產貿聯動、千企出海”行動,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12.1%,高于全國、全省7.1、2.7個百分點。深化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全省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首單業務落地,跨境電商交易增長14.1%。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搭建游戲出海發行服務平臺,保稅維修增長34.6%,二手車出口增長38.1%。
創新策源能力增強
高水平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建成投用國家實驗室永久園區,優化重組7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啟動搭建科研平臺49個、實施各類科研項目超300項,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2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2家,分別居副省級城市第1位、第2位。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壯大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6大領域24條細分賽道,5款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通過國家備案,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增長28%;電動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首飛成功,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突破900億元;全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達速試跑,綠色氫能產業規模突破150億元、增長15%。
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全覆蓋開展“進解優促”,走訪服務企業7.89萬戶,收集急難愁盼問題和訴求建議2.59萬個,辦結2.58萬個,辦結率99.52%,精準支持企業穩經營、增效益、提信心。
打造“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營商環境品牌,做強“蓉易+”系列服務場景,推行跨部門“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上線“合規一碼通”,以9250份專用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23.53萬份。市場信心穩步回升,綜合PMI產出指數全年保持在擴張區間。
民營經濟活力釋放
組建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搭建銀企、產研、產銷、上下游交流對接平臺,推動更多企業進入產業鏈供應商清單,中小微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7.5%、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0個百分點。
完善民間投資項目推介、審核、發布、跟蹤機制,發布投資機會2780億元,民間投資增長6.2%。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出臺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辦法,服務5.4萬戶經營主體便捷享受政策支持。2024年,全市民營經營主體突破380萬戶,提升服務民營經濟效能的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
民生保障底線兜住兜牢
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651個重點領域民生項目完成投資817.2億元,108項年度民生實事全面完成。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9.85萬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7%、6.5%。提高義務教育學生生活補助標準,保障近40萬名隨遷子女就讀公辦學校。加力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居民消費價格(CPI)與上年持平。
本文圖片均來自“成都發展改革”微信公眾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