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1 18:43:34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何建川
時光飛梭,光陰似箭。
隨著周一A股收盤,龍年行情收官戰告一段落。
最近幾天,每經記者對一些在A股市場征伐多年的老兵做了調查。在2024年里,伴隨著A股過山式的劇幅波動,或得或失,感慨萬千。
今天,實戰派私募老總深圳巨澤投資馬澄,對2024年的投資經歷做了深刻的回憶總結。復盤2024年,牛市來襲,自己卻還在用熊市思維做短線生意錯失5倍大牛股;展望2025年,政策利好疊加中長期資金入市,看好人形機器人及人工智能體。
(下文為馬澄自述)
2024年的交易中,讓普通散戶最為銘記的,應該就是投資界的一句名言:“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用一句直白的話來說就是:“買在無人問津時,賣在人聲鼎沸日。”
在2024年的年初,當上證綜指跌至2800點以下時,限售股解禁、雪球爆雷、質押盤預警、兩融逼近平倉線等消息不斷刷屏,讓人感到擔憂。
投資者除了有膽識要“別人恐慌我貪婪”,而且也要懂得“別人貪婪我恐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懂得“賣在人聲鼎沸日”。
在2024年的國慶節前夕,上證綜指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一路從2689點狂飚至國慶節后第一個交易日的3674點,短短10個交易日上漲近千點,這在A股歷史上都較為罕見。
一時間,“牛市來了”的聲音不斷,大量新老股民涌進股市,最終上交所發生交易異?,F象,足以可見交易是多么的火爆。
不過,現在看來,10月8日的3674點成為2024年最高點,讓無數新入場的散戶投資者感到唏噓。正所謂“別人貪婪我恐懼”,投資者要做好投資,必須要深深地領悟到這一點。
在9月下旬之前,不少投資者非常擔憂。而在重大政策出臺后,迎來了起始于2024年9月下旬以來的強勢反彈行情。這告訴我們,每一輪行情都在絕望中誕生,你的投資思維要和大部分投資者不同,才能在市場中獲勝。
在此時,我想到的是,既然是一輪大行情來臨,互聯網金融必然首先受益,于是選擇了底部連續放量的匯金科技,當時以價格10元左右買入。
不過,當時市場行情雞犬升天,這個時候我卻犯了選擇困難癥,也是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對于買入的匯金科技也做起了短線,只拿到了40%的短期收益。
因為自己還沒有調整好心態,當時還是熊市思維,手里的票不能持有太長時間,但事后來看,自己的思維定式,導致自己完全錯過了一只5倍的大牛股。
之后被市場爆炒的并購重組標桿個股雙成藥業,走出了妖股的走勢。實際上,隨著A股IPO節奏階段性收緊,芯片行業并購潮涌動。
政策方面,相繼出臺“國九條”和“并購六條”,鼓勵并購重組,活躍市場。之后市場涌現出一批跨界并購的公司,比如雙成藥業等非芯片企業紛紛涉足芯片領域,意圖轉型。
對于市場到處都在尋找有并購預期個股的時候,自己根據多年的經驗,在國慶節前平鋪了多只有并購預期的芯片股,其中就包括了并購大牛股富樂德,但倉位卻是最低的個股。
事后來看,富樂德最先停牌,漲幅也很大,但是由于倉位極少,對于整體業績來說,提升效果并不明顯。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了解更多股市資訊。
事后對2024年的投資做了復盤總結:
首先是對于牛市來臨,自己的思維還沒有反轉過來,還是在用熊市思維在交易,在牛市捂股的背景下做起了短線生意,沒有耐心持有到最后,導致錯失了5倍大牛股。
其次是平鋪有重組預期的個股,雖然押中了停牌重組的個股,但因為沒有重倉,對整體收益也并沒有多大的提升作用。
對于2025年的市場,我是樂觀的,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是當前A股的估值依然處于歷史低位區間,投資價值凸顯。
二是,股市是經濟信心的體現,在當下經濟仍處于復蘇進程的背景下,提振股市就是提振信心、提振消費,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快速向好發展。
三是2025年國家將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經濟會進一步企穩向好。
四是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出臺的一系列旨在穩定市場的政策會慢慢不斷發酵,對2025年的A股是實質性的利好,利好中長期向上。
從資金面來看,有關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發布。關于增量資金,如果市場有賺錢效應,社會上其它資金也會蜂擁而入。
首先對于機構資金,拉長考核周期,盡量地讓這些中長期資金能夠入場。從公募基金來看,硬指標明確未來三年公募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
其次是保險公司新增保費的30%投資股市,這一塊的增量資金大概有6000億左右。上述兩方面的增量資金,有望達到萬億元。
無論是從政策來看,還是從資金來看,對于2025年的行情,我們整體不悲觀。
行情大概率是結構性行情為主,也就是蛇形波段,即夾板行情,上有頂下有底的行情。整體來看,春節后大概率會有一波不錯的行情。
板塊方面,最看好的是行業處于快速導入期的人形機器人板塊以及人工智能體。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了解更多股市資訊。
我認為,2025年人形機器人是最強主線。未來A股市場應該像美國過去三年一樣培養一批重點板塊,一個是人工智能,另外一個是人形機器人,這個邏輯在2025年是最明確的主線。就在這兩個板塊中,會出現3到5倍的大牛股。
我認為,在全國兩會召開之前,做多方向就是人形機器人板塊。目前市場存在著做多流動性不足的風險,而人形機器人板塊是很好的流動性突破口。無論是產業政策還是市場人氣,都支持這個板塊成為突破口。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