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04 19:34:47
2025年寒假,受“演員王星事件”影響,泰國研學游熱度下降,國內研學游市場則呈現多元化與創新性。冰雪主題研學游在南北市場均火熱,如成都西嶺雪山和哈爾濱等地。雖然我國研學游市場規模增長,但存在“游而不學”等問題。國家和地方出臺相關政策,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從業者應站在文化角度,將教育充分考慮進來,讓學生“有游有學”。
每經記者 杜蔚 畢媛媛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在文化遺址前聆聽歷史的低語,在民俗博物館里感受傳統文化的溫度,在冰雪世界領略銀裝素裹的壯闊……2025年寒假,研學游市場熱度空前高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獲悉,受“演員王星事件”影響,與往年相比,今年寒假,我國海外研學游熱門目的地之一的泰國熱度有所下降,不少旅行社、機構取消了赴泰研學游。但國內研學游市場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與創新性,各類產品琳瑯滿目,滿足了不同家庭、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多樣化需求。尤其是冰雪主題的研學游大放異彩,不僅在北方市場火熱,包括成都西嶺雪山在內的南方冰雪地也出現了名額緊缺、房源稀少的情況。
春節前后,西嶺雪山迎來大批學生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供不應求,營位和住房都很飽和。””成都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北方相比,南方的冰雪研學游不僅能與戶外運動相結合,還具有更豐富的植物和自然教育。“年前我們已經接待了5期,每期4到5個班。初七以后,我們又推出了幾期,接到不少南方市場的‘訂單’。整體而言,我們產品的‘復購率’很高。”
經營旅行社的劉坤(化名)告訴記者,因為交通方便、免簽政策以及生活消費的高性價比,“泰國研學游產品長期受我國家長和學生歡迎”。
根據泰國旅游與體育部的數據,中國游客占據了泰國外國游客的最大比例,2024年約有670萬中國游客赴泰旅游,為泰國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去年,泰國還推出了對中國游客的免簽政策,使得中國游客數量迅速增長,泰國旅游業一片繁榮。尤其是在冬季,溫暖的氣候優勢讓赴泰研學更具吸引力。
但今年初發生的“演員王星事件”,給部分赴泰研學游按下了“暫停鍵”。“出于對大家安全的深切關注,我們決定暫停原定的赴泰國研學活動。”日前,陸續有機構、旅行社等發布取消赴泰研學的通知。
“海外研學游本身成本較高,考慮到不少客戶主動取消,而且參加的學生多為無父母陪伴等,我們和不少機構都決定暫停泰國研學的產品。”劉坤告訴記者。
不過,長期專注于旅游行業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樓嘉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短期的影響肯定有,但研學游的市場需求旺盛,后續赴泰國研學會逐步恢復。”
“旅游對泰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預計泰國會推出政策重新拉回中國游客。”樓嘉軍認為。
雖然泰國研學游遇冷,但隨著國內寒假的來臨,研學游依然如火如荼地展開,圍繞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盤龍城遺址博物館、乾陵博物館、南京奧林匹克博物館等多所知名大學、博物館的研學路線陸續推出。
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可以在歷史文化考察、自然科學探索中直觀感受歷史的厚重、自然的奧秘、科技的進步,近些年來,研學游也被稱為“行走的課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獲悉,2025年寒假,冰雪主題的研學游儼然成為這個假期家長與學生的“新寵”,多地產品都在強化自身的“冰雪概念”。例如,2024年底,新疆印發《自治區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冰雪運動為引領,帶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發展的現代冰雪產業體系。
春節前后,西嶺雪山迎來大批學生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被譽為“冰城”的哈爾濱,研學游更是“一席”難求。
“我們在哈爾濱的幾個研學游團,現在都插不進去了。”某機構研學負責人王森(化名)告訴記者,寒假前兩個月,哈爾濱的研學游團已經滿員,且無法候補。據王森介紹,每個研學小團人數控制在約20人,主打特色游,6天5晚的行程包括游覽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等景點,也會讓學員感受赫哲族漁獵文化、科考東北虎等特色,還會有動身學習時刻,比如做潑水成冰實驗、抽冰尜、做冰燈。在價格上,此研學團每人學費超過6000元,大小同價,且不包含各地前往哈爾濱的大交通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寒假,大放異彩的冰雪研學不僅在北方市場火熱,包括成都西嶺雪山在內的南方冰雪地也迎來不少游客。
“今年冬天,我們的(研學游)冬令營也供不應求。年前已經接待了5期,每期4到5個班,每個班30位學員。”楊建勇表示,近日西嶺雪山迎來最忙碌的時刻,營地內已“一房難求”。
早在2007年,楊建勇就加入了我國著名的滑雪勝地西嶺雪山,他對南方市場如何做好冰雪經濟有著深刻洞察。楊建勇表示:“正月初七以后,西嶺雪山又推出了幾期研學冬令營,接到不少南方市場的‘訂單’。整體而言,今年我們產品的‘復購率’很高。”
“2024年我國研學游行業市場規模達1791億元,同比增長21.9%。”《2024—2025年中國研學游經濟市場運行監測報告》預計,到2028年,中國研學游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
近年來,我國研學市場雖然愈發紅火,但有關“游而不學”“價格虛高”“質價不符”等問題引發的探討時有發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66.4%的受訪用戶表示非常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參加研學游,但36.9%的消費者認為目前研學游項目內容形式單一,孩子參加后沒學到東西,35.2%的家長認為目前市場上的研學游資源匱乏。
對此,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研學游行業正處在跑馬圈地式的發展階段,目前中國研學游行業企業主體類型豐富、數量多,各種教學機構跨界進入行業的現象十分常見,提供的研學游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相關監管與項目開發仍然存在提升空間。
“大力發展研學游是件好事情,既能活躍文旅市場,也能幫助旅行社提升業績。但當下,我國研學游發展的層次還不夠高,專業性、體系性和深度性都不夠。”樓嘉軍指出。
自2013年國務院首次提出“研學旅行”以來,從國家到地方文旅和教育等部門陸續出臺相關促進政策。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促進旅行社研學旅游業務健康發展的通知》;同年12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北京市旅行社組織或承辦未成年人研學旅游服務規范(3.0版)》,進一步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在樓嘉軍等行業人士看來,政策引導下,研學游市場更加趨于理性。《中國研學旅游發展報告2023—2024》亦顯示,2024年全年,研學相關的招投標總次數與總金額較2023年同期有所回落,但相較于2019年仍有明顯提升,也超出2021年水平。
圖片來源:《中國研學旅游發展報告2023—2024》
“雖然研學游在文旅市場目前占比不大,但隨著規范體系的加強、專業內涵的提升,它將成為行業的一座金礦。”樓嘉軍向表示,從業者不能單純從旅游角度來設計路線,而是要站在文化角度,將教育充分考慮進來,讓學生“有游有學”。
“傳統研學更多去博物館,但我們的特色是做自然教育和戶外的嫁接。”楊建勇進一步向記者表示,與北方相比,南方的冰雪研學游不僅能與戶外運動相結合,還具有更豐富的植物和自然教育。西嶺雪山堅持走自然環保路線,將動植物的課程與自然景觀融合。“除了冬季的滑雪,四季不同的景都適宜不同的研學路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