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5-02-07 19:02:50
本報制圖/朱濉
向家壩灌區工程
●覆蓋我省川南4市21個縣(市、區)和云南省水富市
●是我省“六橫六縱”骨干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成后將改變川南地區無大型骨干水網工程的歷史
●為川南地區糧食安全、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分兩期建設,總投資約500億元
●其中一期工程分兩步實施,此次建成通水的一期一步工程投資76億元,新建干支渠及供水管線147.8公里
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
●宜賓境內將惠及翠屏區、敘州區、屏山縣等3區縣9鎮,為80萬城鄉居民解決生活用水、22.13萬畝農田提供生產用水
●每年可為自貢增加供水約1.5億立方米,惠及56萬城鄉人口,覆蓋29.1萬畝灌溉面積
●可向內江每年供水1.1億立方米
其他經濟區也有“動作”
成都平原經濟區
積極推進引大濟岷工程,即引大渡河之水補濟岷江流域,建成后將新增灌溉面積17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91萬畝,供水區受益人口3600萬,預計今年將開工建設
川東北經濟區
亭子口灌區一期工程于2022年4月開建,建成后將惠及川東北4市11縣(市、區)
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
支持開展光電水產“四結合”,即科學利用區域豐富的光熱資源、高低懸殊的地形條件,以光發電、提水上山、提蓄結合,實現區域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服務于特色產業發展
2月6日,向家壩灌區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盡管目前通水的僅是一期一步工程,但已惠及宜賓、自貢、內江3市7縣(市、區),設計灌溉面積51.27萬畝,供水人口140萬人。
向家壩灌區工程于2018年12月開工建設,從金沙江上的向家壩水電站庫區引水,是四川“六橫六縱”水網主骨架重要的“一橫”,也是川南經濟區的跨市骨干水網,建成后能顯著增強區域水資源配置能力。
缺水
擁有大江大河的川南,卻頻繁遭遇嚴重旱情
攤開川南4市(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地圖,長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大江大河穿行其中。這樣的水域圖讓人難以想象:川南竟然也會缺水!
擁有大江大河的川南,為何會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河流流經川南的里程相對較短,加之境內沒有大型湖泊和水庫,夏季一場強降雨過程后不久,洪峰就迅速過境,大量水資源匯入長江后流走。
這樣的自然條件使得川南從底子上就成為一個缺水的區域。
以自貢為例,這里是全國50個缺水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內江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5%和全省的16%,是全省5個嚴重缺水市州之一。
近幾年,川南的旱情沒有“消停”。四川省水安全與水旱災害防御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僅2022年以來,宜賓、自貢、內江等地已出現4輪明顯旱情,分別是2022年嚴重伏旱、2023年春旱連夏旱、2024年伏旱,在田作物受旱面積累計338.96萬畝、因旱飲水困難人數累計38.45萬人。
過去水利被稱作農業的命脈,用水結構相對單一。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用水剛性需求不斷增加,用水結構趨于復雜,已擴大到灌溉、抗旱、生活、工業、生態等多個方向,水資源短缺越來越制約著川南經濟區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水瓶頸”亟待破除。
通水
川南告別無大型骨干水網工程歷史,將極大解決工程性缺水
“水資源總量其實并不短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水利廳水利工程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推進骨干水網工程建設,向時間和空間“找水”,是破解用水瓶頸的有效途徑。
2023年8月,《四川省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獲省政府批復,提出構建“六橫六縱”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骨干水網建設包括重大蓄水、引調水等工程。以興建水庫為例,就是通過建設蓄水設施,把豐水期的水資源蓄留起來,以備枯水期或用水高峰期使用,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問題。而建設引調水工程,則是把豐水區域的水資源輸往缺水區域,解決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
此次通水的向家壩灌區一期工程正是我省實施的一項重大引調水工程,讓川南告別無大型骨干水網工程的歷史,將極大解決區域內工程性缺水的問題。
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僅宜賓境內就將惠及翠屏區、敘州區、屏山縣等3區縣9鎮,為80萬城鄉居民解決生活用水、22.13萬畝農田提供生產用水。此外,每年可為自貢增加供水約1.5億立方米,惠及56萬城鄉人口,覆蓋29.1萬畝灌溉面積;每年可向內江供水1.1億立方米,甜城人民將很快喝上優質金沙江水。
據測算,一期一步工程達產后,3市耕地灌溉保證率將顯著提升,預計主要糧食作物年增產0.63億千克,平均每畝增產糧食34千克;經濟作物平均年增產1.82億千克,平均每畝增產100千克。
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川南經濟區作為我省人口和城鎮相對集中、產業新動能加速成長的區域,向家壩灌區一期工程的順利通水,將助力該區域打造全省第二經濟增長極,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問水
其他經濟區面臨不同程度的“水瓶頸”,如何各個擊破
事實上,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地的四川,一直被稱作“千河之省”和水資源大省。但水資源相對豐富的背后,是時空分布的不均衡。
除了川南經濟區,我省其他幾大經濟區也面臨不同程度的“水瓶頸”。
以成都平原經濟區為例,從岷江引水的都江堰灌區是其供水主骨架和大動脈。作為全國第一大灌區,都江堰灌區當前已建成干、支、斗、農四級渠系46640千米,灌溉面積達1154.8萬畝,目前供水范圍覆蓋成都、德陽、綿陽、樂山、資陽、遂寧、眉山7市40縣(市、區)。盡管擁有都江堰豐沛來水,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岷江早已“不堪重負”。
此外,位于成都平原經濟區的資陽、遂寧等地也被稱為川中老旱區。2021年7月通水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已成為這一區域旱時的重要水源保障。與此同時,四川積極推進引大濟岷工程,即引大渡河之水補濟岷江流域,建成后將新增灌溉面積17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91萬畝,供水區受益人口3600萬,預計今年將開工建設。
在川東北經濟區,嘉陵江干流流經廣元、南充、廣安3市,境內還擁有“西南第一湖”——升鐘湖,總庫容達13.39億立方米,似乎并不缺水。然而,川東北尤其是嘉陵江東岸為丘陵地貌,境內群山萬壑、重巒疊嶂、田高水低,老百姓多受干旱困擾。
作為“六橫六縱”中的重要“一縱”,亭子口灌區一期工程于2022年4月開建,建成后將惠及川東北4市11縣(市、區)。
而在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盡管水資源總量十分豐富,但在一些干熱河谷和高半山區域,河谷深切、山高水低,開發利用難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同樣突出。為此,我省支持上述地區開展光電水產“四結合”,即科學利用區域豐富的光熱資源、高低懸殊的地形條件,以光發電、提水上山、提蓄結合,實現區域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服務于特色產業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