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0 21:42:50
2月10日,腦機接口概念股異動,這背后是上海階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3.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創下中國植入式腦機接口行業最大融資紀錄。這筆資金將用于加速產品臨床試驗、新一代技術研發及醫療級MEMS生產基地建設。近年來,國內政策利好頻出。專家預測,國內有望在2030年批準2到3個腦機接口產品上市,標志著該領域正步入商業化前夜。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張海妮
2月10日,腦機接口概念股異動,創新醫療(002173.SZ)直線拉升漲停,愛朋醫療(300753.SZ)、三博腦科(301293.SZ)漲超5%,樂普醫療(300003.SZ)、誠益通(300430.SZ)、中科信息(300678.SZ)等跟漲。
消息面上,上海階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階梯醫療)于10日上午宣布完成3.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資金將用于加速產品臨床試驗、新一代技術研發以及醫療級MEMS生產基地建設,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提供強力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該融資是中國植入式腦機接口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融資。2月10日,國際知名美元基金Pivotal bioVenture中國區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腦機接口產品技術水平正在快速趕上。
如果把腦機接口看成一個建立在人腦和外界設備間的橋梁,那么,橋梁上行駛的不是汽車,而是電流——當人類思考時,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會產生微電流,腦機接口技術可直接提取這些電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
怎樣才能提取到最清晰的電信號?答案是在腦袋上鉆一個洞,將電極插入大腦皮層內部,再與一臺外界設備連接起來。雖然這個過程聽起來有些嚇人,但在臨床試驗中,它已經被用于治療脊髓損傷或其他運動失能患者,被業內稱為植入式腦機接口。
公眾號“階梯醫療StairMed”介紹,成立于2021年的階梯醫療,是一家專注于微創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的公司。與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一樣,公司選擇了技術難度與應用“天花板”最高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路徑,研制出了中國首款符合醫療器械標準的高通量植入式腦機接口系統,旨在幫助癱瘓患者完成復雜的腦控任務,是中國首個完成注冊性型式檢驗的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5年開年以來,國內腦機接口的政策端利好不斷,先是北京市和上海市有關部門接連發布《加快北京市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提出2027年前培育企業數量的目標,然后國家藥監局確定了《采用腦機接口技術的醫療器械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腦電數據集質量要求與評價方法》推薦性醫療器械行業標準制訂計劃,并進行公示。
根據柳丹提供的資料,截至2024年12月,植入式腦機接口產品中,整機進入正式臨床試驗的公司共有3家,其中美國公司Synchron完成10例,Neuralink完成2例,瑞士的Onward完成3例;核心電極進入臨床驗證的有3家,美國公司Precision Neuroscience完成24例術中監測,Blackrock Neurotech完成40多例,西班牙的Inbrain完成1例。
而在中國,植入式產品整機完成臨床試驗的暫時只有博???家;核心電極完成臨床試驗的有3家,代表企業是微靈醫療。
柳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腦機接口尤其是植入式/半植入式腦機接口,最近幾年在全球和中國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處于第一階段商業化的前夜。
具體來說,過去幾年,隨著技術成熟,尤其是AI(人工智能)在解碼方面的加持、風險投資的推動、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導政策的出臺,腦機接口在以美國和中國為主的國家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以“運動功能康復與替代”作為臨床應用場景的腦機接口產品,服務四肢癱瘓(包括脊髓損傷、嚴重中風、漸動癥等運動神經元疾?。?、運動性失語癥(包括嚴重中風、喉部手術的發音器官切除等)等病人,距離商業化還有3到5年的時間。
柳丹表示,根據最新進展,FDA批準的第一個植入式腦機接口的產品,可能是美國血管介入腦機接口創新企業Synchron,時間估計在2027年前后;之后美國會有2到3個植入式腦機接口產品獲批,其中Precision和Neuralink值得關注。
根據最新的進度與中國監管部門的溝通情況,考慮到國家產業規劃、美國同行進展等因素,柳丹認為中國植入式腦機接口會加速臨床試驗、可能有條件批準上市,預計國內在2030年會有2到3個腦機接口產品獲得批準上市,比如微靈醫療的64通道和博??档?通道,可能基本與美國同行的產品同步上市。
“所以如果我們從2030年回頭看,在2022年到2025年的腦機接口投資,是處在產品和核心器件進行臨床驗證的關鍵階段,是腦機接口投資的非常好的窗口期。”柳丹表示,在這之前,腦機接口屬于概念炒作;在這之后,隨著腦機接口產品進入臨床試驗,產品已經定型,估值會太貴。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