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4 22:14:50
近日,據媒體報道,東風公司與兵裝集團或將開啟戰略重組,涉及東風、長安兩大汽車品牌。若重組成真,新誕生的“巨無霸”年銷量將超500萬輛,總部設置也備受關注。有分析稱,重組或采用“小總部+業務單元”模式,保留現有地域布局,但總部決策權歸屬仍將影響兩地產業鏈重構。目前,兩家汽車集團均未披露重組方案。
每經記者 王琳 每經編輯 董興生
隨著央企新一輪重組整合號角吹響,長安、東風兩大汽車品牌或將迎來“聯姻”。
此前的2月9日,東風股份(600006.SH)和東風科技(600081.SH)均公告稱,間接控股股東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同日,長安汽車(000625.SZ)也發布類似公告,稱其間接控股股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兵裝集團”)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
據多家媒體報道,雖然公告中均未指出重組對象,但市場猜測,東風公司與兵裝集團或將開啟戰略重組,涉及兩家重量級車企東風、長安。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上述重組事項成真,東風與長安兩大汽車品牌合并后,新誕生的“巨無霸”年銷量將超500萬輛,躍居全球車企第五名。此外,其總部設置在哪個城市,也尤為引發市場關注。
事實上,武漢和重慶在汽車產業上的博弈頗為精彩,前者可借重組重振新能源汽車產業,后者則試圖鞏固“智造重鎮”地位。盡管有業內人士強調,重組可能采用“小總部+業務單元”模式,同時保留現有地域布局,但有重慶本地學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總部決策權歸屬仍將深度影響兩地產業鏈重構。
長安與東風之間的潛在整合,此前已有一系列鋪墊。
從內部來看,兩家汽車央企“抱團取暖”或是當下順勢而為之舉。
記者注意到,2024年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接受采訪時就直言,就新能源汽車領域來說,幾家國有汽車企業的發展還不夠快,也不如特斯拉和比亞迪。
張玉卓彼時透露,將對三大汽車央企(即一汽、東風和長安)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單獨考核,并著重考核技術、市場占有率和未來的發展。
隨后,據國務院國資委官網消息,2024年9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組織召開中央企業專業化整合推進會暨重點項目簽約儀式,其中就包括中國一汽、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東風公司與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動力電池領域專業化合作項目。這被認為是“支持汽車央企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形成發展合力”。
從外圍來看,2024年底以來,“車企合并”的消息也已多次傳出。
首先是2024年12月,兩家日本車企本田和日產宣布開啟合并談判,但這一合并計劃在籌劃后不久,便在近日宣告了夭折。
其次是今年1月,海通國際證券在其研報中提出“2025年五大猜想”,猜想之一便是“小米將收購蔚來”。而根據兩家公司隨后的回應,上述猜想被認為是券商的“虛構”。
盡管如此,這或許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車企整合的大時代可能正在到來。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在重組傳聞引發外界關注之時,兩家汽車集團倒顯得頗為平靜。“我們內部一點動靜也沒有。”一位東風公司內部員工向記者表示。
2月13日,一位長安汽車前員工向記者回憶道,據其了解,在三大汽車央企中,原本一汽和東風在商用車領域做得較好,在乘用車領域則相對較弱,而長安則正好相反。該人士還表示,此前有分析認為,相關部門會將三家企業進行合并,但目前看要促成的可能只有東風和長安。“目前從整合的角度出發,東風和長安之間進行整合確實更好一些,兩家公司在技術等層面可以有一些互補。”
原清華大學汽車系主任陳全世也認為“整合有它的好處”。“在自主乘用車方面,東風沒有長安做得好,但是東風還有商用車。我估計國家考慮了很久還是覺得這樣整合有好處,而且他們此前的干部交流也比較多,東風現在很多干部是從一汽或長安過去的。所以我覺得整合也會比較順利。”
記者注意到,六大國有汽車集團(一汽集團、上汽集團、東風集團、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和北汽集團)之間的合作早已開始。去年6月,長安汽車與廣汽集團就在重慶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共性平臺與技術、產業鏈生態、國際業務和產業基金等領域進行戰略合作。去年11月,長安汽車與廣汽集團在智能線控底盤系統方面進行了合作,長安汽車方面彼時表示,這彰顯了兩個整車集團在“整零協同”未來能力共建上的戰略布局。
“汽車央企和地方國企之間可以進行一些包括研發和供應鏈等方面的合作,但合并是基本上不可能的。”陳全世向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對于長安與東風可能的重組,也不完全是看好。前述長安汽車前員工就認為,兩家公司若重組,在技術層面不一定會有雙贏的效果。
事實上,在本田與日產的合并案中,此前就有觀點認為,兩家傳統車企的合并效果將會有限,更好的方式或是傳統車企與互聯網科技企業之間的合作。
陳全世則認為:“如果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方面比較弱,收購科技企業也是對的,但如果傳統車企自己也很強,那就沒必要了。”
汽車產業“整合大幕”的拉開,對重慶和武漢兩座汽車城來說,可謂站到了重要的歷史節點。
比較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重慶和湖北汽車產量分別為254.01萬輛和138.91萬輛,重慶汽車產量已接近湖北的兩倍。與此同時,從城市角度來看,重慶也在去年超越廣州,重返“汽車第一城”。
重慶汽車產業發展后勁十分充足,在最新規劃中,重慶要在2025年力爭汽車產量達到2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在去年95.3萬輛的基礎上提升至130萬輛。
面對智駕時代的到來,重慶同樣充滿野心。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在年初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將重慶打造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
具體到兩家車企的銷量,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長安汽車和東風公司的銷量分別為268萬輛和248萬輛,分列國內第4和第6位。
而展望后續發展,在新能源汽車競賽中表現相對較好的長安汽車,似乎有更足的發展底氣。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記者注意到,2月9日,長安汽車正式發布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2.0”計劃,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將其形容為長安汽車戰略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按照“北斗天樞2.0”計劃,長安汽車從今年起將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產品,未來3年將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朱華榮還表示,長安汽車將面向全球打造中國智駕新名片,力爭到2030年,公司總體銷量突破500萬輛,成為世界級品牌。
而早在2023年,東風公司也提出了“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三年內研發投入要大于500億元。同時動力系統和智能駕駛技術也將成為東風公司接下來的重點突破領域。
不過,東風公司也有著自己的優勢。
根據東風汽車近日披露,其發明專利授權量在2024年已連續3年領跑中國車企。東風汽車累計擁有有效專利突破2.44萬件,其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明數量占比達35%。也就是說,東風汽車在技術方面并非完全處于劣勢。
在去年6月舉行的“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嵐圖汽車CEO盧放談及公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時也表示,原來公司更多將目光集中在產業鏈上,在產品或技術上,但是沒有真正關心到用戶的產品體驗。
此外,東風公司手中還有一張牌,這便是其持有賽力斯21.68%的股份。
有分析認為,如果長安與東風兩家汽車集團合并,則或將誕生中國第一大、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屆時,兩大汽車央企重組后的企業總部選址,或將決定“中國版底特律”的最終歸屬。
目前,兩家汽車集團均未披露重組方案,而根據長安汽車和東風股份等的公告,間接控股股東籌劃的重組事項,不會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構成重大影響。
陳全世向記者介紹了標志和雪鐵龍合并的案例,兩家公司當年在研發、供應鏈等方面進行了合并,但在品牌和營銷等方面還是保持了獨立,這樣能達到節省相關費用支出等效果。
記者注意到,《重慶日報》在2月11日也對長安與東風兩大車企可能的合并進行了報道,其引述業內人士的觀點認為,雙方大概率采取“小總部+業務單元”模式,保留現有品牌和地域布局,僅通過資本紐帶實現資源協同。
在陳全世看來,長安與東風兩家汽車集團如果重組,并不存在誰兼并誰的問題。不過,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著重慶、武漢兩地會放松對總部選址地的重視程度。
“總部放在哪,對哪個地方經濟正面影響就將更大。”一位重慶本地學者認為,長安與東風兩家公司若合并后將存在業務的交叉和競爭,兩家公司各自的發展重點未來也或將有調整,而總部則正是起到發展決策的作用。
作為兩大國家中心城市,重慶和武漢都瞄準了制造業發展。目前,重慶正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武漢則力爭打造國家高端制造業中心。而被譽為“制造業明珠”的汽車工業,無疑是支撐兩地制造業雄心的重要支柱之一。
與此同時,作為上下游產業鏈較長的汽車產業,兩家汽車企業的影響范圍不僅在于武漢和重慶(主城),在湖北省內的十堰和襄陽、重慶下轄的永川區等地,都有著重要的汽車產業布局。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