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19 00:52:52
每經記者 包晶晶 每經編輯 陳柯名 陳夢妤
上海浦東新楊思地塊 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2025年,再好的城市、再好的市場,開發商們也多少有點“急吼吼”了。
手握“地王”的華潤置地也不例外。
去年11月底才以40%溢價率拿下新楊思“地王”的華潤上海,兩個多月后就把展廳開進了山姆會員店和中高端商場,直接把房子懟到了購買力的臉上。
去年11月27日拿地,中間還隔了春節假期,今年2月中旬就開展廳。市場驚嘆于這個超級速度時,置業顧問陳超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其實現在物料等各方面準備得不太充分,售樓處和樣板房3月才能開放,預計4月認籌開盤。”
新盤“正面硬剛“開發商“吸客”白熱化
每經記者實地走訪了浦東世紀匯商場和位于高科西路的山姆會員店,發現的確如陳超所描述,兩處展廳除了醒目的案名翡雲悅府、電子顯示屏上的區位圖和廣告單頁外,再沒有更多信息。但在記者分別停留的半小時內,兩個展廳都有人進去咨詢和洽談。
上海浦東高科西路山姆會員店的展臺
值得注意的是,在浦東世紀匯商場LG2中庭,另一個項目浦發蓮園的展廳更大、搭建更“豪華”,并且看上去預留了沙盤的擺放位置。浦發蓮園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位于北蔡板塊,三軌交匯,首開100平方米和133平方米戶型,開盤均價約98000元/平方米”。
上海浦東世紀匯商場LG2中庭的展臺
兩家展廳相距僅幾十米,幾乎“正面硬剛”。這背后,開發商的焦慮也很容易感受到。那么,延續了2024年熱度的上海市場,為何讓開發商如此焦慮?
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其中有兩方面因素,一是開發商對于現金流還是非常渴望的,想接著中高端改善市場的熱度,盡可能快地回籠資金;二是前期,尤其是去年以來整個市場單價‘10萬元+’項目已經消耗了不少購買力,對于今年能否和去年一樣好,甚至比去年更好地消化,短期是有一定擔憂的。”
春節后的上海市場依然穩中有進,從上海中原地產的統計來看,節后第二周(2月10日~2月16日)新房成交面積5.55萬平方米,環比增加62.66%。新盤供應平淡,僅有續銷樓盤的零星交易,但在成交面積TOP10榜單中,仍然出現了單價“13萬元+”的項目(徐匯中海領邸),排名第四。
根據上海市場的節奏,新房推盤通常從3月初開始,陸續回升到應有水平。不過隨著保利世博天悅、古北99、越秀靜安天玥等項目加快認籌節奏,“金三銀四”特別是“金三”,既是銷售小陽春,也將是競品間的一場“惡戰”。
“地王”周邊太新了配套還要等一等
華潤置地這塊“地王”來之不易。
2024年11月27日上海土拍,華潤置地聯合多家房企一口氣拿下了虹口四川北路、普陀桃浦、浦東新楊思三宗優質地塊,其中新楊思地塊經歷192輪加價,達到40%溢價終止價后,華潤置地又通過競品質、競公建配套,最終經過202輪加價才收入囊中。該宗地塊樓面均價7.44萬元/平方米、溢價率40.37%,是上海實行“雙高雙競”規則以來第一次觸發中止價,并刷新上海集中供地以來最高溢價率紀錄。
事實上,華潤置地在2024年上海收獲頗豐。中指研究院《2024年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TOP100排行榜》顯示,華潤置地全年在上海拿地斥資143億元,僅次于招商蛇口,2025年銷售回款將成為頭等大事。
在銷售上,華潤置地經驗還是豐富的,比如2024年的中環置地中心項目就加快了入市和推盤節奏,成為上海唯一一個非豪宅的百億大盤。
而這次的速度,甚至快到可能認籌前都來不及建設實景樣板房。
“出地面基本就能銷售了。”陳超對每經記者說,“現在只能用展廳的形式和購房人進行溝通,3月會把售樓處和樣板房建在項目3公里外的商業體”。
每經記者在實地探訪中看到,項目地塊目前仍處于開發初期,看不出任何輪廓。工地出口處十幾輛土方車排隊進出。
成片開發的新楊思板塊,目前最大的短板在于——太新了。
陳超也坦言:“新楊思板塊未來商業、教育、交通配套都很到位,但就是要等。”
每經記者也注意到,新楊思的地理位置,實際上屬于中環環線比較偏的位置,更遠離市中心。周邊的住宅項目尚東鼎、尚東國際、萬富匯等目前二手房掛牌單價在7.2萬元/平方米左右,與翡雲悅府預估的“10萬元+”單價有很大差距。
從產品上來看,由于容積率約2.0,聯排別墅和小高層的高低配,可能會成為周邊改善型需求的看點。但根據置業顧問的描述,120平方米戶型將成為小高層的主力產品,總供應約500套,而周邊幾公里內同樣競品林立,如上文提到的浦發蓮園、北蔡板塊西派海上,甚至越秀靜安天玥等都可能分流不少潛在購買力。
另一方面,浦東以及徐匯濱江2025年也將入市不少2000萬~3000萬元級別的高端改善房源,對于翡雲悅府的疊墅產品也會構成直接競爭。
2月20日,翡雲悅府東南向的另一塊宅地也將開拍,多家知名房企摩拳擦掌,甚至有房企已經開展了招標工作。不過新地塊的容積率約2.5,相對而言不如翡雲悅府,但如果拿地開發商拿出更好的產品方案,一場激烈的產品之爭同樣免不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開發商也是希望盡可能避開競爭對手,盡早入市。萬一后續市場出現變動,或者購買力波動,不利影響也能降到最低。”盧文曦分析。
記者|包晶晶 編輯|陳柯名 陳夢妤 杜波
校對|金冥羽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