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0 22:15:52
每經記者 陳 婷 楊昕怡 每經編輯 陳俊杰
抵達用戶過億的里程碑,ChatGPT(一款聊天機器人模型)用了2個月,而DeepSeek(深度求索)將時間縮短到了7天。
沒有人可以忽視DeepSeek的存在。它出現在馬斯克2月18日的Grok 3(一款聊天機器人模型)發布會中,出現在國內外頭部大模型團隊的討論中,也出現在各行各業企業家的選擇中。
很多企業都以接入DeepSeek的R1模型為擁抱AI(人工智能)的“先進”標志,騰訊、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等大廠的多項業務“牽手”R1,階躍星辰、MiniMax(一家通用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等“小虎”(“AI六小虎”指智譜、階躍星辰、MiniMax、Kimi、零一萬物和百川智能)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而和DeepSeek產品形態最為相似的豆包(字節跳動旗下大模型)和Kimi(月之暗面旗下大模型)目前仍是專注自身的狀態。多位接近豆包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內部沒有明確態度,但他們個人認為豆包會專注自研模型,不會接入R1。記者從Kimi相關人士處亦了解到,“Kimi大概率不會部署一套R1給用戶,畢竟公司的定位是以AGI(通用人工智能)為使命”。
AI戰局被DeepSeek的“冒尖”迅速改變,全球大模型玩家在技術上的追趕正在提速。
僅在2月18日當天,馬斯克的xAI(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階躍星辰和Kimi都發布了全新模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接近Kimi的人士處獲悉,近日公司內部縮短了原定技術項目的實現時間。“如果一開始重大問題就爭先,我們有機會更早實現。”在2月13日的全員會上,談及DeepSeek,字節跳動CEO(首席執行官)梁汝波也為復現長鏈思考模型的速度不及時而反思。
上海國創科技產業創新發展中心理事長、領中資本管理合伙人黃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DeepSeek的崛起會讓整個行業更加“內卷”,但也可能推動更多創新和商業化落地。“對于Kimi、MiniMax等‘六小虎’來說,融資和估值可能會面臨一定壓力,因為投資人在評估時會更加看重市場占有率和商業化能力。”
搜索引擎市場競爭烈度提升
近日,不少網友發現,微信已為搜索功能接入R1模型,處于小范圍灰度測試中。
記者實測發現,進入微信搜索頁面后,點擊“AI搜索”,并選擇“深度思考”模式,便可以收獲由R1模型經過長思考而提供的更全面的回答。
對于微信接入DeepSeek的原因,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了三個理由:一是DeepSeek開源省錢;二是DeepSeek能夠更好整合騰訊已有的數據要素,形成更優質的結果輸出;三是騰訊可以從DeepSeek分走一些用戶,“因為DeepSeek近些天算力不足,經常無法訪問,一些用戶正在找新的,更加便利的DeepSeek應用入口”。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記者,微信接入R1大模型后,可以提升用戶體驗,一是加強微信搜索,可以更加智能化和精準化;二是智能聊天可以增強用戶對微信的黏性和使用時長;三是有助于盤活微信的內容生態,如公眾號和視頻號等,通過AI搜索功能,用戶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和分享優質內容,從而提升整個生態的活躍度和價值。
2月18日下午,微信官方稱,由于用戶對R1的“熱情遠超預期”,騰訊內部緊急協調部署,調用元寶支持微信搜索,給用戶提供更多入口和選擇。
無獨有偶,2月16日,“百度搜索”在公眾號上表示,為豐富更多元化的搜索體驗,百度搜索將全面接入DeepSeek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此外,2月16日消息,QQ瀏覽器正式接入R1模型滿血版,支持深度思考、聯網搜索、多輪對話、歷史記錄回溯。
顯然,搜索引擎市場正在迎來一個新的變局時刻,在AI的加持之下,用戶檢索信息的方式就此發生轉變,此前的市場格局或也將自此發生深刻變化。
根據國信證券相關研報,截至2024年11月,百度在中國搜索市場(電腦+手機+平板)的份額為54%,仍居市場第一,但份額較2024年1月的61%下降了7個百分點。第二位的微軟必應市場份額從2024年1月的17%增長到了2024年11月的30%。
“當前國內搜索領域的老龍頭是百度,但百度近些年來在搜索體驗上改善不多,隨著AI崛起,很多用戶開始尋找新的搜索引擎,比如必應就吃掉了一部分深度搜索用戶,而必應靠的也是AI。”盤和林認為,騰訊的加入,推出AI+搜索,實際上提升了搜索行業的競爭烈度,未來騰訊將花大力氣豐富搜索信息庫。
在2023微信公開課PRO(微信一年一度的官方活動)上,微信搜一搜團隊披露,2022年微信搜一搜月活躍用戶就已達8億。民生證券的相關研報提及,據新榜日常監測的百萬級公眾號樣本庫,2024年公眾號累計產出超4.44億篇文章,有30.78萬篇閱讀量達到10萬+,相比2023年高出5.33萬篇。
艾媒咨詢CEO張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模型產品未來在C端(消費端)層面的主要出路就是替代搜索引擎,“可想而知,對搜索引擎行業的影響會是‘革命性’的”。
大廠進入戰略分化與生態之爭
過去一年里,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和騰訊等大廠下場大模型。對于眼下DeepSeek的異軍突起,擁有更多資源和落地場景的大廠都是何種態度?
阿里巴巴方面,2月17日消息,繼DeepSeek全系列模型上線阿里云后,阿里云一站式智能大數據開發治理平臺DataWorks(平臺名稱)正式接入R1(671B)模型與DeepSeek-R1Distill- Qwen- 32B(模型名稱)。用戶通過DataWorks Copilot(智能助手名稱)即可調用模型,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完成多種代碼操作。
此外,近日,記者從阿里國際站了解到,其全流程AI外貿產品已接入大模型R1,將全面應用于外貿生意的各個核心環節。1688方面也在本月表示,將推出基于DeepSeek的生意大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2月13日,在迪拜舉辦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世界政府峰會)上,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談到了開源的價值。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目標只是開發一個閉源AI系統,那么這種努力的價值正在接近零。
同時,蔡崇信還透露了阿里巴巴與蘋果合作的消息。若能借好這一波“東風”,阿里巴巴或也將在“AI to C”(面相消費端的AI)方向上收獲優勢地位。
“如果一開始重大問題就爭先,我們有機會更早實現。”DeepSeek的爆火給予了字節跳動在AI業務上的一定反思。2月13日的全員會上,梁汝波表示,在去年9月OpenAI(公司名稱)發布長鏈思考模型后,字節跳動意識到了技術重大變化,但“沒有覺得要馬上復現出來”。
一位豆包大模型的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OpenAI發布o1(大模型名稱)后的短期時間內,字節跳動將復現長鏈思考模型的任務交給了內部聚焦前沿研究的Horizon(團隊名稱),“對比(R1)的時間線已經早很多了,(如果要求復現速度)時間肯定也充裕了”。
作為字節跳動的主力AI產品,豆包在過去一年講述了一個后來者居上的故事——憑借模型的快速迭代和在流量渠道上的優勢,豆包App(手機軟件)在用戶規模、日活用戶量等多項指標上問鼎國內AI智能助手。量子位智庫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豆包的App端日活用戶量約千萬,位居行業第一,排在其后的Kimi智能助手日活超300萬,兩者分別占比約50%和15%。
DeepSeek的“出圈”正在改寫這一敘事。量子位智庫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在AI智能助手App端,豆包和Kimi智能助手的日活用戶共同占比從去年12月的超80%下降至約60%,DeepSeek占比接近15%。
面對是否會接入R1的選擇題,多位接近豆包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內部沒有明確態度,但他們個人都認為豆包會專注自研模型,不會接入。
字節跳動在今年一開年就旗幟鮮明地再次“重倉”AGI研究。1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字節豆包大模型團隊已在內部組建AGI長期研究團隊,代號“Seed Edge”。Seed Edge鼓勵跨模態、跨團隊合作,且將得到單獨的算力資源保障。
2月17日,有媒體報道,在谷歌工作長達17年的“Google Fellow”(一個榮譽頭銜)吳永輝博士已離開谷歌,加入字節跳動。吳永輝在字節跳動將擔任大模型團隊Seed基礎研究負責人,專注大模型基礎研究探索等偏長期的研究探索工作,直接向梁汝波匯報。
可以看到的是,在這場AI之戰中,大廠之間的戰略分化也逐漸明顯。
“DeepSeek的這一步棋無疑會加劇大模型領域的‘軍備競賽’。”黃巖稱,騰訊通過微信接入DeepSeek,顯然是在強化自己的AI生態,而其他大廠可能會加速推進自家大模型的落地和應用,以應對這種競爭壓力。
黃巖表示,大廠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比拼,更是生態和用戶場景的爭奪。未來大模型會成為大廠標配,而誰能更好地將技術與實際場景結合,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六小虎”焦慮?大模型競爭進入新維度
和大廠相比,對外部資金依賴度更大的“AI六小虎”或許正在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在DeepSeek的刺激之下,除了階躍星辰旗下“躍問”和零一萬物、MiniMax的海外應用產品對R1的部署動作外,“AI六小虎”還有各異招式。
首先是對“開源”選擇的跟進。2025年2月18日,階躍星辰首次開源其Step系列基座模型。此次開源的模型分別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參數量最大的開源視頻生成模型階躍Step-Video-T2V(模型名),以及行業內首款產品級開源語音交互大模型階躍Step-Audio(模型名)。
MiniMax也在1月15日發布并開源新一代01系列模型,包含基礎語言大模型MiniMax-Text-01(模型名)和視覺多模態大模型MiniMax-VL-01(模型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MiniMax在Github(一個軟件項目托管平臺)上開源了Text-01(模型名)、VL-01(模型名)的完整權重,以便于更多開發者做有價值、突破性的研究。MiniMax表示,“我們認為這有可能啟發更多長上下文的研究和應用,從而更快促進Agent(智能體)時代的到來,二是開源也能促使我們努力做更多創新,更高質量地開展后續的模型研發工作”。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接近Kimi的人士處獲悉,近日公司內部縮短了原定技術項目的實現時間。2月18日,Kimi面對開放平臺用戶推出了新模型kimi-latest(模型名),對標Kimi智能助手當前使用的模型,隨智能助手產品更新而同步升級。
從長文本能力到k1.5(模型名),Kimi在技術領先上的野心可見一斑。在R1發布當日,Kimi發布了最新推理模型k1.5,該模型在OpenAI近日發布的研究論文中也被提及。
無論如何,DeepSeek的強勢崛起已經攪動了大模型世界的一池春水。黃巖對記者表示,DeepSeek借助微信這個超級入口,能夠迅速觸達海量用戶,這種流量優勢是其他初創公司難以企及的。
“對于Kimi、MiniMax等‘六小虎’來說,融資和估值可能會面臨一定壓力,因為投資人在評估時會更加看重市場占有率和商業化能力。DeepSeek的崛起可能會讓投資人更傾向于押注已經具備強大生態支持的玩家,而不是純技術驅動的初創公司。”黃巖說。
黃巖認為,對于投資人來說,關鍵還是要看團隊的執行力和技術壁壘,尤其是在巨頭環伺的環境下,初創公司如何找到差異化定位和垂直應用,將是決定其估值和市場前景的核心因素。
張孝榮也認為,DeepSeek的成功提高了市場對AI搜索技術的期望和標準,創業公司需要在技術創新、產品性能等方面不斷提升,以應對來自DeepSeek的競爭壓力。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大模型世界的競爭已經進入另一個維度。
“不管是誰,能不能把生態鏈建設起來,能不能讓商業模式的變現能力可持續,才是最大的關鍵。”張毅表示,DeepSeek最大的優勢還是把生態進行了融合,能不能長久維系,能不能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力,得看競爭對手們能否發力撼動其產業鏈的布局與滲透。
盤和林則認為,在DeepSeek出來之前,中國AI領域更重視應用,投資人更加希望AI企業找到商業模式和贏利點,但在DeepSeek出來之后,如今市場的熱點已經重新回歸基礎算法研發,缺少基礎算法的AI應用可能面臨被DeepSeek替換掉底層的風險,從而逐漸失去應用端的用戶流量優勢,甚至會面臨生死存亡。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