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2 07:17:49
當地時間2月21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其中,道指下跌748.63點。大型科技股普跌,英偉達市值一夜蒸發13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87億元),特斯拉、奈飛等也有不同程度下跌。然而,熱門中概股表現亮眼,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上漲1.65%,阿里巴巴、拼多多等漲幅超5%。中概股MicroAlgo盤中一度漲超900%。
每經編輯 杜宇
當地時間2月21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跌,納指跌2.2%,本周累跌2.51%,創去年11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標普500指數跌1.71%,本周累跌1.66%,創1月中旬以來最大單周跌幅;道指下跌748.63點,跌幅1.69%,本周累跌2.51%,創去年10月下旬以來最大單周跌幅。
大型科技股普跌,特斯拉、英偉達跌超4%。英偉達市值一夜蒸發13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87億元)。
奈飛、谷歌、亞馬遜跌逾2%,微軟、Meta跌超1%,蘋果小幅下跌。Block Inc.(XYZ)跌超17%,創2020年3月份以來最差單日表現。
中國資產方面。熱門中概股多數上漲,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漲1.65%,本周累漲1.57%,連漲六周,逼近去年10月份高點。
阿里巴巴、拼多多漲超5%,小鵬汽車、理想汽車漲逾4%,京東漲3%,百度、蔚來漲近2%。
值得注意的是,中概股MicroAlgo MLGO,盤中一度漲超900%,截至收盤漲453.04%,市值6342.7萬美元。
據中國基金報,分析稱,阿里巴巴最新的財報提振市場情緒,同時,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樂觀情緒繼續吸引投資者入場。
分析師表示,“中國科技股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恒生科技指數未來甚至可能會迎來與納斯達克類似的增長速度,投資者的樂觀情緒受到多個因素支撐,包括DeepSeek的人工智能模型、科技企業穩健的基本面,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隨著特朗普對美國盟友采取強硬立場,這可能對中國帶來新的機遇。”
此外,摩根士丹利策略師結束了對中國股市的看空立場,加入華爾街同行的行列,預測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推動下,中國股市將迎來更可持續的上漲行情。
摩根士丹利策略師表示:“中國股市,特別是離岸市場,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制度變革,與去年9月的反彈相比,我們現在更加確信MSCI中國指數的近期表現改善是可持續的。”
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師提到,企業采取的提振股價措施(包括回購),以及監管政策轉向“振興”,再加上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共同推動了此次評級上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國際原油期貨結算價大幅收跌超2美元。WTI 4月原油期貨收跌2.08美元,跌幅2.87%,報70.4美元/桶。布倫特4月原油期貨收跌2.05美元,跌幅2.68%,報74.43美元/桶。NYMEX 3月天然氣期貨收漲3.62%,報4.23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本周累漲13.66%。
當地時間2月21日,最新報告顯示,密歇根大學將美國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從初值67.8下調至64.7;該調查還顯示,消費者對未來5年~10年的長期通脹率預期上修至3.5%,為1995年4月來的最高水平。
此外,標普全球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月服務業PMI初值意外陷入萎縮,創2023年1月以來新低;此前諸多時間都疲軟的制造業繼續改善,再度擴張,且好于預期;受服務業拖累,2月Markit綜合PMI初值創下2023年9月以來的最低。
美國2月Markit制造業PMI初值51.6,創2024年6月以來新高,為連續第二個月錄得擴張,預期51.4,前值51.2。其中,產出分項指數初值上升至53.8,創2024年3月以來新高,為連續第二個月擴張;就業分項指數初值降至2024年10月以來新低。
美國2月Markit服務業PMI初值49.7,創2023年1月份以來新低,預期53,前值52.9。其中,就業分項指數初值降至49.3,創2024年11月以來新低;價格收取分項指數初值創2020年5月以來新低;新業務流入幾乎陷入停滯,雖然仍在擴張,但擴張幅度為10個月以來的最小。
這些經濟指標與20日的沃爾瑪業績報告相呼應。這家零售巨頭預計,2025財年營收將同比增長4%,利潤同比增長5.5%,雙雙放緩,且均低于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
21日盤中,知名華爾街大鱷,對沖基金Point 72創始人史蒂夫·科恩(Steven Cohen)表示,由于關稅和移民政策,以及政府效率部的因素,經濟增長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明顯放緩,股市可能會回調。
當地時間2月21日,科恩在邁阿密舉辦的“全球優先事項峰會”上發表講話。
當被問及對前景的看法時,科恩語氣悲觀,他指出,通脹率居高不下、增長放緩以及針鋒相對的關稅可能拖累美國經濟。
Blue Chip Daily Trend Report首席技術策略師Larry Tentarelli表示,“21日標普指數中表現最好的20只股票都來自防御性板塊: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和醫療保健。當經濟增長出現擔憂時,投資者通常會轉向這些板塊。”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基金報、市場公開資料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