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2 16:30:27
2月21日,首屆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大會的產業專題對話“短視頻時代,長劇如何生存”引發行業關注。多位行業人士指出,觀眾棄劇并非因“長”,而是因“臭”,癥結在于優質內容供給不足。同時,他們強調編劇應秉持長期主義,不被流行裹挾,還應注重作品的藝術價值。此外,AI技術雖涌入編劇行業,但它無法取代最好和最差的編劇,取代編劇的是觀眾手中的選擇權。
每經記者 孔澤思 每經編輯 陳俊杰
首屆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大會暨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正在深圳如火如荼進行。2月21日,大會中最受矚目的一場產業專題對話“短視頻時代,長劇如何生存”金句頻出,引起行業關注。
“為什么微短劇這么好看,因為是我們把中老年人市場放棄了。快餐有快餐的優點,如果我們長視頻做得好看,他們也會吃的。”在這場編劇論壇上,編劇與制片人激烈討論,掀起了劇集產業的“長短之爭”,多位行業人士看來,僅“以長短論英雄”可能是偽命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會場了解到,近年票房火熱的6部春節檔電影,平均時長達到137分鐘。中制協編工委主任、著名編劇汪海林表示,觀眾棄劇因并非因為“長”,而是因為“臭”,他直指內容質量才是生存根基。
論壇現場 主辦公供圖
記者注意到,在專題對話論壇上,編劇與制片方共同撕開了“長短之爭”的偽命題面紗。汪海林以春節檔電影數據為例表示,春節檔票房冠軍《熱辣滾燙》129分鐘,《滿江紅》159分鐘,6部春節檔電影平均時長達137分鐘,證明觀眾并未因“長”失去耐心。他犀利指出當前創作痼疾:“有些項目采用大IP+小鮮肉的模式,但故事淺薄、題材重復,拍成3集也沒人看。”
《我是刑警》《大江東去》編劇徐萌秉持著同樣觀點,電視劇初誕生就是5至8集短劇,是創作者敘事能力增強而逐漸變長、容納更多體量,才發展到40集長劇,“現在觀眾不是嫌劇太長,而是嫌內容不好看”。
實際上,觀眾對好內容的追求從未改變,市場反饋與創作規律均驗證,觀眾由長電視劇轉向短劇,核心矛盾在于優質內容供給不足。
中制協編工委副主任、著名編劇余飛指出了行業積累的斷層:“傳統編劇經驗未被總結成行業的‘文化遺產’和‘操作手冊’,平臺又急于用資本包裝新概念,結果IP泡沫、數據造假、微短劇行業亂象層出不窮。”
中制協副會長兼青工委主任、著名制片人、編劇白一驄揭露短劇行業亂象稱:“微短劇編劇按公式套路寫,長劇片名是《山花爛漫時》,短劇卻都是《當山花爛漫時霸道總裁來到我身邊》。”他對某些公司的荒誕操作表示:“每天翻查短劇排行榜前三名的劇本,翻拍靠投流賺錢——這和詐騙有何區別?”
著名編劇汪海林 主辦方供圖
影視行業永遠有風口,在行業劇變之時,多位編劇表達了對“長期主義”的看重。
對于各大平臺重點布局短篇劇集的舉措,電視劇《辣媽正傳》《我的前半生》《繁花》編劇秦雯從創作規律層面舉例分析:長篇小說中人物塑造最重要,要給讀者一種陪伴感;短篇小說人物和謀篇布局的結構同樣重要,這兩者很難共存。編劇也一樣,長短兩種格式的創作側重點有很大不同。
論壇現場,《山花爛漫時》《歡樂頌》編劇袁子彈表示,《山花爛漫時》也只有23集,但重點并不在篇幅長短,而在于作品有沒有留下真正的藝術價值。同時,編劇有自己生存的土壤和自己擅長表達的領域,創作的本質是對生活的觀察與表達,不應該拘泥于形式,絕對不能被流行裹挾。她希望大家可以給到編劇堅持“長期主義”的空間,“餃子導演很難得,但我認為王長田老板更難得”。
而在快節奏、高流量要求的時代,AI技術涌入編劇行業,生成式AI對行業影響幾何?
白一驄對行業使用AI的現狀表示,“當番茄+豆包+即夢一鍵生成視頻,觀眾自選演員、畫風定制內容時,我們行業就完蛋了。”他坦言,自己也會開著AI模型輔助寫劇本,但取代編劇的不是AI,而是觀眾手中的選擇權。
汪海林則表示:“AI測試顯示,它取代不了最好的和最差的編劇。我正收集爛劇本,想寫一個‘編劇為不被取代故意擺爛’的故事——連爛都爛不過機器,才是悲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