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05 22:27:35
◎蒲松濤認為,未來產業的投入并非單一指向資金投入,而是全方位、全要素的綜合性投入,其中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在驅動技術創新和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蒲松濤表示,2025年將是“智能普惠”的轉折點,有三類代表性產品:一是AI終端,包括AI手機、AI眼鏡等;二是智能汽車;三是服務機器人。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如何理解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的重要性?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有何深意?“智能”含量頗高,釋放出什么信號?
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賽迪智庫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所長蒲松濤進行專訪。
NBD:與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措辭不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您認為這釋放出什么信號?
蒲松濤:綜合考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未來產業的表述,一個清晰信號是,未來產業以及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主陣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其發展的戰略性、緊迫性更為凸顯。
今年提出“培育壯大”,我認為表明國家對于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的要求更為迫切,希望在新領域新賽道能盡快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客觀來看,在諸多新賽道中,低空經濟、商業航天、具身智能等方向可能在未來幾年實現爆發式增長。
需要說明的是,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涉及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市場培育等多個環節,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我們應加大各方資源投入,全力加速產業成熟的進程,久久為功,步步為營,不可急于求成。
NBD: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您如何理解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的重要性?
蒲松濤 圖片來源:受訪者
蒲松濤:推動未來產業加快發展,亟待建立與未來產業發展規律、特點相匹配的體制機制。《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率先提出的“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便是面向未來產業的關鍵機制設計。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至關重要,是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未來產業具有前瞻性、不確定性等獨特屬性,對資源投入的要求與傳統產業截然不同,集中體現在投入周期長、未來收益充滿變數等方面。從整體層面來看,構建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具有兩方面的顯著價值:
一方面,能夠直接驅動未來產業發展,為前沿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新市場推廣以及新生態構建等提供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撐,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進程,助力搶占全球競爭的先機;
另一方面,可間接激發社會各界發展未來產業的決心與信心,鼓舞企業家、科技工作者等群體堅守科技創新主航道,持之以恒地深耕細作,持續強化未來產業發展的勢能。
需要明確的是,未來產業的投入并非單一指向資金投入,而是全方位、全要素的綜合性投入,其范疇涵蓋了技術、場景、數據、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多個維度。
在這其中,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憑借其獨特屬性與價值,在驅動技術創新和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容忽視。這些多元要素可通過特定的方式或路徑形成聯動效應,進而推動投入增長機制的持續創新與不斷深化,為未來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NBD:報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為什么明確提出要培育這幾個產業?具身智能、6G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您認為這有何深意?
蒲松濤:從概念定義來看,根據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正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新興產業。
此次報告中提出的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這幾個產業方向,都完全符合未來產業的概念界定,屬于典型的未來產業方向。這些典型方向或賽道,引領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方向,代表著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重要領域。
其中,重點提出具身智能、6G,我認為這和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及應用的大趨勢是一致的。未來通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幾類產業形態中,就包括了強調軟硬一體,面向通用及特定場景應用的具身智能,也包括了強調智能化調度與管理、實現空天地一體化萬物互聯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
NBD: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除了持續推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都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此您如何解讀?
蒲松濤:當前,我們判斷我國正進入從“數字化”邁向“智能化”的新階段,并開啟“深度智能化”的實踐探索。報告中“智能”一詞高頻出現,既是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主動回應,也是基于我國產業優勢的戰略選擇,一方面將全球最大制造業體系與最大消費市場的作用發揮好,另一方面打造經濟發展各行業智能化升級新引擎。
回顧過去,我們看到了智能手機普及、移動支付爆發,其本質是數字技術的單點突破。下一步,“人工智能+”及各類智能終端加快發展,則是要推動智能技術像電力一樣普及滲透,智能不再停留在概念,而將成為重組生產要素、重塑產業形態的基礎條件。
智能化升級與以往有三點大的不同,可以用三個“重新定義”來概括:重新定義驅動邏輯,工業機器人替代流水線工人是“機器換人”,而大模型正輔助工程師進行“智能增創”;重新定義創新速度,研發和科研創新都將因為人工智能的參與而提升速度;重新定義競爭維度,不再是技術層面單一的比拼,更是生態能力的系統性競賽。
我們認為,2025年將是“智能普惠”的轉折點。有三類代表性產品,一是AI終端,包括AI手機、AI眼鏡等;二是智能汽車;三是服務機器人。在智能化發展過程中,算力層、數據層、場景層也都需要持續發力,形成閉環合力。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