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06 21:13:35
在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華為董事、ICT BG CEO楊超斌發布了以AI為中心網絡解決方案(AI-Centric Network)。該方案旨在應對AI時代下token消耗帶來的巨大流量增長。據統計,過去8個月,日均token使用量增加了33倍,付費token增加15倍。預計到2030年,token消耗帶動的流量將超過當前移動互聯網接入總流量的3.5倍。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舉辦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發布會上,華為董事、ICT BG CEO楊超斌發布了以AI為中心網絡解決方案(AI-Centric Network)。他表示:“AI(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以超乎每個人想象的速度發展,AI應用和創新井噴式涌現。人類正史無前例地大規模生產token,過去8個月,日均token使用量增加了33倍,其中付費的token增加了15倍。預計到2030年,token消耗帶動的流量將超過當前移動互聯網接入總流量的3.5倍。網絡架構技術和能力亟需創新滿足AI時代的需求。”
上述數據揭示出AI時代的巨大變革力量,同時token的大幅增長也將給運營商帶來一些新的機遇。“AI到來對運營商算力基礎設施的消耗會是一個好機會。此外,在算網融合業務方面,運營商也可以通過流量分層計費、多模態AI專網和智能算網調度來提升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3月6日下午,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崔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
當前,全球電信市場成長空間將持續向上打開,但增長動能已發生根本轉變。傳統語音業務收入增長面臨瓶頸,而5G、云計算、AI等數字業務年復合增長率持續攀升。
當你和AI聊天或者讓它寫文章時,它究竟是如何理解你的問題并給出回答的?這背后運轉的核心計量單位正是token,它是AI模型進行計算和生成內容的基本單位。token可以是一個字、一個單詞,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而token的大小直接影響著AI模型的運行成本和網絡流量,當用戶使用AI工具進行文本、圖片或視頻生成時,實際上是在“消耗”token。
楊超斌認為,AI token的增長正在重塑中國的網絡流量格局。
過去幾年,盡管眾多電信公司坐擁海量的數據資源,卻難以突破僅僅作為數據傳輸管道的局限,這也讓5G以及下一代技術的全球化鋪設變得緩慢。德勤發布的《2025人工智能、傳媒和電信行業預測》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3月,在全球已推出5G服務的585家運營商中,僅有49家部署、推出或試運行了5G獨立組網網絡。德勤預測,到2025年,新升級到獨立組網的網絡數量將不足20個,5G SA在所有5G部署中的占比將保持在12%左右。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流量增長以及交互方式變化對網絡管道需求的改變,將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一些新收入的機會。
事實上,token調用量的爆發可以增加一些網絡帶寬需求,運營商可通過提供高帶寬、低時延的網絡服務獲取增量收入。例如:從“流量收費”到“體驗付費”。其中,搭載DeepSeek的電信定制手機,支持實時視頻增強(如夜景模式AI渲染),用戶日均數據流量消耗提升4.8倍,ARPU(用戶平均收入)值增加20%。
此外,token的增長還可以推動運營商云與智算業務的擴張。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算力基礎設施行業的平均上架率不足 60%,甚至一些智算中心的運營主體出現虧損。
而token增長依賴算力支持,近年來三大電信運營商都非常重視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建設了大量數據中心和智算中心。其中,中國移動僅在2024年就建設了三個萬卡集群智算中心,整體算力達到了29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中國電信達到21EFLOPS,中國聯通達到約10EFLOPS。三大運營商相繼宣布上線DeepSeek,大幅降低了AI模型的部署和運營成本,并降低了用戶使用人工智能的門檻,這也帶來了算力需求的提升,使智算中心的算力得到使用。
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建榮曾表示,聯通云部署DeepSeek以來,客戶數量迎來快速增長。一個月時間,整個算力資源從過剩到不足。2024年整體token的消耗量在5萬億左右,2025年預計至少50萬億,DeepSeek會帶來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不僅如此,崔凱認為,運營商也可以在AI時代多探索政企與行業的合作。“過去運營商銷售的主要是一些通用類的產品,比如:短信、網絡、語音等,真正讓運營商垂直到行業里,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去做解決方案,去適配不同的行業場景對它們來說并不擅長。但現在,它們也可以扮演‘ICT+AI集成商’的角色,即在系統集成方面以總包的身份去承接一些項目,然后再找更多的合作生態伙伴一起為客戶做交付,這種方式對運營商(拓展)政企業務會有更多幫助。”
從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網絡設備商和電信運營商的動作來看,智能AI能力已成為通信技術不可或缺的底色。網絡正逐步演進為“AI原生”系統,智能不再是外置工具,而是深植于網絡的內生能力。未來的通信網絡將具備意圖識別、實時推理、自主進化等能力。
AI對通信網絡的重塑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一浪潮下,運營商既面臨著新的機遇,也肩負著諸多挑戰。崔凱說:“token翻倍不等于流量翻倍,目前主流token還是文本類應用,帶寬的消耗有限(單次交互僅KB級),延時主要來自AI推理本身,而不是網絡延時。未來多模態AI(如視頻、AR/VR實時交互)才可能明顯推高網絡流量和對時延的要求(視頻、VR等場景的token流量需求呈指數級增長),這需要運營商根據AI發展中訓練和推理需求的變化,提前布局網絡與算力分布。”
此外,隨著AI token流量的增長,運營商在網絡側的投入也不能只停留在帶寬擴容的階段。“運營商需要同步提升算網融合能力,靈活業務管理和調度能力,通過SDN(軟件定義網絡)、MEC(移動邊緣運算)等產品,提供差異化品質保障和低時延連接。”崔凱說。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楊卉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