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07 21:05:07
◎在政府投資方面,今年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內,國家層面用于投資建設的資金規模達到5萬億元以上。
◎鄭柵潔表示,今年將支持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投資布局,還將在鐵路、核電、水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重大項目。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出席記者會,就發展改革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鄭柵潔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將把補短板和增后勁更好結合起來,加力擴大有效投資。
在政府投資方面,今年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內,國家層面用于投資建設的資金規模達到5萬億元以上。“我們將更加注重提高投資效益,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實事。”
“民間投資方面,去年,我們引入民間資本全面參與核電建設,向民間資本推薦8000多個項目,取得了很好成效。”鄭柵潔說,今年將支持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投資布局,還將在鐵路、核電、水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重大項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和民生需求,發揮好各類政府投資工具作用,加強財政與金融配合,強化項目儲備和要素保障,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動“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順利收官。切實選準選好項目,管好用好資金,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堅決防止低效無效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我國政府投資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具體而言,首先是投資發揮關鍵作用,推動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持續發揮有效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推動方式轉變、結構轉型和動能轉換,質量效益不斷提升。1952—2022年,投資(可比價)年均增長11.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3個百分點。70多年間,全社會投資(2022年價格計算)合計達到764萬億元,其中70%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完成的。
其次,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更加重視投資結構調整,輕工業、農業投資規模和比重明顯增加。2003—2022年,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7.7%,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裝備制造業相比傳統原材料制造業投資增速更快;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14.7%,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投資有序進行,推動解決不平衡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同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05年以后,中西部地區投資比重超過50%。2013—2021年,東部地區投資年均增長9%,中、西部地區投資分別年均增長11.2%和9.7%,區域投資差距逐步縮小。
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長江經濟帶等區域投資快速增長,以區域增長帶動整體經濟蓬勃發展。2013—2021年,京津冀投資年均增長5%,長三角三省一市投資年均增長8.6%。2016—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年均增長11.5%。2013—2021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投資合計年均增長11.4%。
另外,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加速推進,經濟發展基礎不斷筑牢。
前述相關負責同志表示,2003—2023年,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15.5%,其中,交通投資年均增長14.8%,水利投資年均增長16%,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9.7%,公共設施領域投資增長17.7%。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國家發展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就是基于投資的綜合效益作出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
此外,民生領域投資不斷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前述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我國城鄉居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教育、衛生、文化事業投資不斷加強,房地產開發從無到有、由小到大。2003—2023年,社會領域投資年均增長16.6%,其中,教育投資年均增長14%,衛生投資年均增長21.4%,文化體育投資年均增長18.7%,房地產投資年均增長14.7%,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化供給。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