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17 21:33:45
3月17日,在成都舉辦的第五屆“伊人三悅?成都有約”醫美產業創新發展活動上,由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聯合醫美產業藍皮書智庫編制的2024年度中國城市醫美產業發展指數正式發布。該指數圍繞人才、資本、科技和消費四大維度,對全國50座重點城市的醫美產業發展進行全面評估。北京、深圳、成都等十城表現突出。
每經編輯 王捷
作者 冷雪婷
3月1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聯合醫美產業藍皮書智庫共同編制的“大學路11號——中國城市醫美產業發展指數(2024年度)”在第五屆“伊人三悅?成都有約”醫美產業創新發展暨2025“醫美之都”安心美消費季活動上正式對外發布。
過去的一年,北京、深圳、成都、廣州、上海、濟南、長沙、寧波、杭州和重慶成為50座城市中醫美產業表現最好的十個城市,其中寧波從2023年度的第23位上升到第8位,成為年度最大黑馬。
本期指數延續了原有的評價模型,圍繞人才、資本、科技和消費四大維度,對全國50座重點城市的醫美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評價。
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官遠星表示,中國城市醫美產業發展指數自2023年首次發布以來,目前已經連續發布五次,在兩年的多時間里對我國50座重點城市醫美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跟蹤評價,及時反映了我國城市醫美產業的發展情況,已經成為衡量各城市醫美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
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消費不振的大背景下,作為服務消費的重點領域,醫美行業正在接受怎樣的新挑戰?發展出了怎樣的新趨勢?行業又該如何破局?
醫美產業挑戰顯著 43城得分同比下滑
與上年度指數相比較,50個樣本城市中,僅有7個城市得分實現正增長,43個城市得分同比下降,降幅超20%的城市達6個,東莞以26.01%的跌幅居首位。
在排名方面,城市之間的競爭延續了以往的激烈競爭態勢,相較于上一年度的排名情況,本期指數中84%的城市位次發生了變動,其中寧波15個位次的上升成為年度最大黑馬,東莞則因排名下降12位成為下滑最顯著的城市。
不過同時我們也觀察到,雖然絕大部分城市位次發生了變動,但是波動幅度普遍較小,僅4個城市排名變化超過10個位次,反映出醫美產業格局的長期穩定性與局部激烈競爭并存。
四大分指數透視新趨勢 消費疲軟成最大拖累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為核心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數量、素質直接影響著產業的發展水平,打造產業人才高地,已成為城市發展產業的重要抓手。評估城市醫美產業人才的水平,對布局產業尤為重要。
北京、上海作為一線城市,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在本輪評價中人才指數位列前兩位。近年濟南的醫美產業異軍突起,也闖入了人才指數的前三甲。
在人才指數的得分上,34個城市得分上升,只有15個城市的得分下降,可見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大部分城市的人才水平在不斷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東莞在總排名上下降位次最多,但是東莞在人才指數排名上表現優異,從34位躍升至27位,成為上升位次最多的城市。
資本是產業發展的土壤,從資本投入的視角看城市醫美產業發展的情況,能有效評估產業發展的潛力。本次評價中,深圳蟬聯榜首,北京、成都緊隨其后,三城成為資本視角下潛力最足的城市。
寧波以4.67分的增長帶動其名次從31位升至第10位,成為2024年度在資本指數上位次表現搶眼的城市。
醫美產業,尤其是產業上游,是一個高度技術密集型的行業,科技創新將給產業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北京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擁有最好的高校和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在科技指數上,北京再次榮登榜首。
在消費指數方面,成都逆勢登頂。成都醫美市場滲透率遠高于平均水平,女性消費者對醫美有較深入的認知,在本輪評價中成都逆勢增長,成為得分增長最高的城市。但是我們也看到,3個城市得分上升,47個城市得分下降,消費指數的大勢降分拖累了總指數。
醫美消費整體不振 滲透率提升成新亮點
指數顯示,消費疲軟是醫美產業整體下滑的主因。沈陽、石家莊、南通等消費指數跌幅較大的城市,需警惕需求萎縮引發的連鎖反應。
但同時數據也顯示,雖然醫美消費整體不振,但也有亮點出現。美唄醫美平臺合伙人、CMO黃向平表示,“從客觀數據上看,個人客單價確實在下降,但是從我們也欣喜的發現市場的滲透率在提高,新品類的不斷涌現,也在吸引新的人群嘗試醫美。”
針對醫美產業該如何破局眼下的困境,每經智庫相關負責人認為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消費不振的大背景下,城市要破解行業發展瓶頸可以在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強技術研發與合規化建設,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大力推動“輕醫美”等高頻消費項目,以及不斷研發新品類,提升市場滲透率,對沖消費需求下降的沖擊;三是深化產教融合,不斷提升行業人才素質,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