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7 11:39:56
每經記者 趙李南 賈運可 每經編輯 段煉 魏官紅
3月26日,上交所對ST花王(即“花王股份”,SH603007,股價5.75元,市值50.42億元)實際控制人徐良予以監管警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天之內,ST花王股價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行情。3月26日上午,ST花王的股價一度因徐良此前參會時釋放的“利好”漲停。
經監管督促,當日午間,ST花王緊急發布公告澄清,稱尚未與徐良旗下的半導體產業板塊展開合作,3月26日午后ST花王股價閃崩。當日晚間公司披露,上交所決定對徐良予以監管警示,指出其發布不實信息可能誤導投資者。
3月27日,ST花王開盤就跌停,年內已跌超45%。
實控人出席會議釋放“利好”
今年3月14日,ST花王發布了重大資產購買預案。ST花王稱,其擬以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安徽尼威汽車動力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尼威動力)55.50%股權,預估交易對價為6.66億元。
ST花王主要聚焦園林工程施工業務,而尼威動力主要產品為金屬高壓燃油箱系統,用于配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
“受產業較為傳統、高度依賴地方基建投資、競爭激烈且回款周期長等因素影響,上市公司原有主營業務增長乏力,未來快速發展受限,注入新質生產力資產,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產力發展路徑迫在眉睫。”對于擬收購尼威動力,ST花王表示。
3月25日,有媒體報道稱,徐良近日應邀出席丹陽市企業座談會。
據上述媒體報道,徐良在座談會上表示,ST花王未來擬與其旗下的半導體產業板塊通過多種方式展開深度合作,重點聚焦半導體及新能源汽車領域,推動公司向高科技企業轉型。
上述報道稱,徐良旗下金華富芯微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芯微納)正在建設MEMS(微機電系統)智能傳感器相關產品的高標準產線,達產后或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傳感器領域的市場地位,打造傳感器領域核心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ST花王的股價今年以來經歷了大幅度的回調,從今年1月15日的最高13.4元/股(前復權價格)跌至目前的5.75元/股。
然而,上述新聞報道發出后的第二天,ST花王的股價在3月26日上午漲停。
被上交所監管警示
3月26日中午,ST花王緊急發布關于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
ST花王表示,其關注到網上及部分媒體出現關于公司“推動資源整合優化 重點布局半導體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等有關報道。ST花王稱,為避免給投資者造成誤導,公司針對媒體報道事項進行說明并澄清。
ST花王稱,公司此前已公告擬以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尼威動力55.50%股權事項,該事項尚需公司董事會再次審議及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尚存在不確定性。
“(該事項)系第三方資產且獨立運營,截至目前尚未與徐良旗下的半導體產業板塊展開合作,尚未形成協同效應。”ST花王表示。同時,ST花王稱,報道中所提及的富芯微納的產線尚未投產,未產生收入。
“實際控制人目前及近期均無注入半導體資產的計劃;截至目前,公司無與徐良旗下的半導體產業板塊的合作計劃,亦尚未投入資金、人員及其他資源。”ST花王表示。
上述公告發布后,ST花王股價在3月26日下午開盤后跳水,當日跌幅1.37%。
3月26日晚間,公司披露上交所對徐良予以監管警示的決定。上交所稱,經監管督促,公司于2025年3月26日午間披露澄清公告。
上交所表示,在半導體、新能源等相關概念處于當前市場高度關注的熱點時期,公司實際控制人徐良對外發布公司不實信息,可能對投資者產生誤導,違反了有關規定,決定對徐良予以監管警示。
每經評論員:股價最終要由業績說話
對此,每經評論員表示,上市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承擔著重要的信息披露責任,必須確保對外發布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然而,在熱門概念股備受市場關注的背景下,個別企業或個人往往利用市場情緒,借助“蹭熱點”來制造股價波動,甚至試圖影響投資者預期,從中獲利。這種行為不僅可能誤導投資者,還會對市場秩序造成損害。
徐良的言論明顯偏離公司實際情況,其所宣稱的產業布局并未形成具體合作方案,公司亦未投入資金、人員及其他資源。這意味著投資者在未獲得準確信息的情況下,可能基于錯誤預期做出交易決策,最終導致損失。從監管角度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規則不僅是對上市公司行為的約束,更是保護投資者權益的重要保障。若任由上市公司管理層隨意發言、操控市場情緒,資本市場的公信力將受到嚴重損害。
值得關注的是,因誤信徐良言論而在高位買入的投資者,是否可以向公司或相關責任人索賠?從法律角度來看,如果投資者能夠證明徐良的言論構成誤導性陳述,且該言論直接導致其作出錯誤投資決策并造成損失,那么可以依據《證券法》的相關規定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損失。近年來,針對上市公司虛假陳述、誤導性信息披露的投資者訴訟案例不斷增多,監管層對此類案件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強。因此,投資者如遭受損失,可關注相關法律渠道,積極維護自身權益。
對于投資者而言,面對市場上的各種利好消息,必須保持理性,不應僅憑管理層的一席話便貿然跟風。信息披露的真實性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投資者應關注公司正式公告,而非單方面的市場傳聞或高管言論。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大對類似事件的查處力度,確保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ST花王的這場風波,再次印證了資本市場的鐵律——股價最終要由業績說話,而非靠口號驅動。投資者應擦亮眼睛,警惕“蹭熱點”行為,唯有真正具備成長性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趙李南 賈運可
編輯|段煉 魏官紅 蓋源源
校對|陳柯名
封面圖片: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