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7 22:44:42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每經編輯 魏文藝
3月26日,萬物云(HK02602,股價23.15港元,市值271億港元)舉行2024年度業績發布會。公司董事長朱保全在開場照例表達了他對當下物業行業的觀察,他形容當下的中國物業行業是處于“戰國時期”狀態,同時拋出了幾個關鍵詞:確定性、資產所有者大更換、應收賬款回收、人工智能。
公司年報顯示,2024年,萬物云實現營業收入362.2億元,同比增長9.2%;核心凈利潤22.3億元,同比下降4.8%。截至2024年末,萬物云來自關聯方的貿易性應收賬款24.5億元,較年初下降0.4億元。
“去年中期的時候,我們發現關聯方應收賬款達到38.2億元,呈現較高的風險。所以在下半年,公司管理層快速做出一個決定,對于所有沒有現金流支付能力的項目全部關停并轉,同時去持續化解關聯方應收賬款。”朱保全在業績會上指出,隨著開發商前期物業合同過渡到物業服務合同,存量住宅市場打開空間,住宅小區更換物業將是大趨勢。當甲方對投標企業提出資源交換條件時,只有規模物業企業可以應對,規模物企的獲聘將是大概率。同時,隨著資產交易增多,資產所有者正處在大更換階段,新的資產持有人也會提出對資產運營效率、成本等新的要求。
特殊分紅不會變常規操作
2024年下半年,萬物云與母公司萬科A(SZ00002,股價7.17元,市值855.43億元)進行了多筆關聯交易,主要是進行資產抵債。
據朱保全透露,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母公司的現金流并不好,很難收回足夠多的現金。因此管理層認為,資產抵債優于收不回來的應收賬款。而在資產抵債中,可以銷售的資產一定是最好的,最后選擇了符合蝶城戰略的社區商業資產。“收到這些社區商業資產后,萬物云也快速組建了新的資產經營團隊,希望快速提升資產運營效率。”
去年下半年,萬物云累計回收關聯方貿易應收賬款超過30億元,其中通過收購實物資產專項償還現金或實物資產直接抵償關聯方應收賬款超過12億元,包含流動性較優的工抵資產,以及蝶城輻射范圍內的優質社區商業資產股權。
此外,萬物云持續關聯交易發生額占整體收入的比例為9.5%,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保證金為65.42億元,同比下降3.5%。
在業績會上,萬物云財務負責人王緒斌指出,公司嚴格遵循企業準則的要求,結合客戶信用評級和賬齡等情況,對存在回收風險的應收賬款進行了充分的減值評估,當期針對往來款項恰當公允計提了一定的壞賬,2024年當期計提6.1億元,其中開發商當期計提4.93億元,并已通過了審計師的確認。這些壞賬計提對萬物云的當期利潤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公司核心凈利潤為22.3億元,達成了業績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萬物云2024年度仍然進行大手筆分紅。公司全年的股東應占每股收益為0.98元,董事會建議以核心凈利潤的100%為派付股息總額,向股東派付全年股息1.9元/股(含稅)。以2024年末收盤價計算,全年股息率約9.3%。
對此,萬物云董事會秘書黃旻解釋稱,關于分紅決定,背后有兩個重要考慮:既要給股東長期穩健、可預期的回報,也要保障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但王緒斌也特別指出,特殊分紅不會變成常規操作。公司始終堅持“發展優先、穩健回報”的原則,2025年將繼續以核心凈利潤的55%作為分紅基準,并根據戰略需要靈活啟動特殊分紅,調整分紅方案。
AI做人工替代警惕反噬
“過去三年,從開發商高增長的確定性到與開發商關聯交易的冰與火,種種業務的不確定性讓上市物企只能用高分紅給股東定心。”朱保全提到,行業內業績較好、現金流較好的一部分企業,在過去幾年通過高分紅的方式,給市場一個基于未來的相對確定性。但是對于整個行業與資本市場而言,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就未來的業績發展,讓大家予以確信。
同時,朱保全也指出,人工智能(AI)的高速增長,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物業管理行業恰恰是一個機會,也希望AI和科技應用能夠成為行業新的破局點。AI可以帶來顯而易見的人工替代,但值得警惕的是,過去二十年由于專業化分工協作,很多企業把非主營業務外包。如果甲方選擇用AI做替代的話,這個外包業務有可能就會沒有了,所以用AI有可能會被AI反噬。這時候,你與甲方短期內會從協作方變成競爭者,然后看誰更快、成本更低。
去年以來,各地降物業費的呼聲此起彼伏。萬物云在去年底推出彈性定價產品,即物業公司決定項目服務底線,客戶按需選擇服務項目及每個服務項目服務頻次,基于所選服務定價。
萬物云副總經理楊光輝透露,將全面梳理508項標準化作業清單,2025年上半年彈性定價將向全行業開源。截至目前,已有超過64個城市、160組客戶正在陸續接洽中,合同金額達到6.2億元,這個數字也在快速上升。其中,25組客戶已經深入溝通到服務標準和頻次選擇階段,并逐步推進至招投標階段;6個項目已經中標簽訂合同并陸續進場。
萬物云管理層認為,彈性定價作為創新物業管理模式,已展現出較大市場潛力。未來,通過持續優化服務清單、加強市場推廣和保障服務履約,該模式有望在更多項目落地,為公司創造新的盈利增長點。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