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8 13:53:45
◎卡爾曼認為,數字技術可以作為一種工具,幫助我們識別和利用那些在不同行業或領域之間相互關聯的投資所帶來的額外積極效應。
◎他舉例說,在進行農業投資時,如果只關注農業本身,而忽略了與之相關的水資源問題,可能會導致投資決策不夠完善甚至出現失誤。但如果從系統的整體角度出發,考慮如何實現多個相關領域的協同優化,就能在投資中發現額外的價值。
每經記者 張宏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27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開幕,本屆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
在論壇年會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有上百臺機器人活躍在各個角落。例如,在主會場入口處設置的科技成果展示區域,擁有真人外形的迎賓機器人Nia(妮婭)會做出眨眼、歪頭、抿嘴等豐富的微表情,并根據人們的語境、語氣、語調,做出表情的調整。現場還有不同的機器人展示各種絕技,制作咖啡、下棋對弈、泡茶聊天、尋醫問診……
科技也體現在今年論壇年會的活動設置上。圍繞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6G、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今年年會將舉辦多場專業論壇和重大成果發布活動,深入探討前沿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
科技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圍繞這一納入年會討論的重要議題,在論壇間隙,第77屆聯大主席科學顧問約翰內斯·卡爾曼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卡爾曼還曾擔任聯合國水機制副主席。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首日的“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平行論壇上,他發表了題為《數字技術賦能決策支持》的主旨演講。
卡爾曼在平行論壇發表演講 每經記者 張宏 攝
卡爾曼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技術可以作為一種工具,幫助我們識別和利用那些在不同行業或領域之間相互關聯的投資所帶來的額外積極效應,從而幫助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NBD:您認為數字技術能夠如何幫助我們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卡爾曼:數字技術可以作為一種工具,幫助我們識別和利用那些在不同行業或領域之間相互關聯的投資所帶來的額外積極效應。
卡爾曼 每經記者 張宏 攝
例如,在進行農業投資時,如果只關注農業本身,而忽略了與之相關的水資源問題,可能會導致投資決策不夠完善甚至出現失誤。但如果從系統的整體角度出發,考慮如何實現多個相關領域的協同優化,就能在投資中發現額外的價值。
這種協同優化可以通過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比如遙感技術、數據集成、人工智能分析(包括機器學習或大數據挖掘)。因此,通過在大數據領域開展國際合作,能夠更有效地發現和挖掘投資中的積極價值。
NBD:如何評估數字基礎設施的能耗與碳中和目標之間的關系?
卡爾曼:我覺得應該換個思路來看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我們所有的能源系統都需要徹底轉型,需要用可再生能源來逐步替代煤炭。這樣一來,不管是數字基礎設施、取暖還是交通,所有的能源系統都應該轉型。因此,不論能源是用于數字產品還是傳統產品,未來都應該實現能源系統的全面轉型,這與是否用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無關。
NBD:虛擬現實技術在生態旅游中的應用前景如何?如何利用數字平臺推動更加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旅游經濟?
卡爾曼: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擁有一個能夠向人們傳遞信息的數字平臺當然是好事。如果通過數字平臺增加的出行需求是基于可持續能源的,那也不是什么壞事。但如果為了讓更多人去地質公園而燃燒更多的化石燃料,那肯定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所以,這些事情之間總是需要權衡的。總體來說,我認為讓公眾參與進來,讓他們理解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和其他人類活動之間的聯系是很重要的。
NBD:能否利用衛星遙感、區塊鏈或AI物種識別等技術打擊非法采伐或野生動物貿易?是否有成功的案例?
卡爾曼:只有當我們擁有一個以透明和包容的方式共同努力的全球社區時,這些技術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在這些問題上進行全球合作。如果只有某個區域或國家的數據,那么我們就無法解決問題。
NBD:在數字技術的推廣過程中,如何確保所有人都能有效參與和受益?
卡爾曼:簡單說,現在有了新的數字技術,比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讓更多人參與到制定發展優先事項和目標的討論和決策中來。
比如在地質公園的建設、糧食安全、能源供應以及和平問題上,都可以聽聽更多人的想法。否則很難讓大家團結起來,和平合作。
NBD:能否通過數字平臺連接全球生物圈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平臺如何克服地域壁壘,實現有效的數據共享和跨國合作?
卡爾曼:地質公園作為一個相對中立且非政治敏感的話題,可以成為不同國家或群體之間合作的一個切入點。因此我認為(通過數字平臺連接)地質公園是振興多邊合作的催化劑。
NBD:您認為如何才能平衡數據共享過程中的利益分配問題?
卡爾曼:我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觀點。對我來說,在科學發展、信息生成等方面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創造性的、開放的,而不應該涉及收費的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宏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