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28 00:24:17
◎李德仁對每經記者解釋,時空智能是利用空天地海、通信、導航、遙感以及智能傳感器等多種手段來研究地球。
◎李德仁強調,我國無人機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有人飛機也需努力發展。現在進入汽車行業的公司太多了,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可以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小型飛機的研發和生產中。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27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京開幕。今年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國內外科技人員、企業負責人、政府官員和國際組織代表等約1000人參加開幕式。
3月2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參加了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并在論壇上作了《時空智能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旨演講。
會議間隙,李德仁院士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
李德仁是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作為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技術體系的開創者,李德仁被譽為中國“地球空間信息學之父”。他發明“李德仁方法”,創建了“誤差可區分性理論”;他桃李滿天下,培養了200多名博士,其中不乏院士、“杰青”和“長江學者”。
“您多次強調時空智能將催生多個萬億級產業,如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能不能請您具體分析一下北斗與通導遙一體化如何推動這些產業的落地?”——對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的這一問題,李德仁從智慧農業、低空經濟、金融保險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讀。
李德仁院士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李德仁對每經記者解釋,時空智能是利用空天地海、通信、導航、遙感以及智能傳感器等多種手段來研究地球。
他以農業舉例說,“比如我們要種田,過去靠農民,如今可以靠北斗系統,通過各種無人機械完成播種、除草、澆水、收割等作業。借助遙感技術,可以精準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包括田地面積、作物種類、生長狀態等,比如上面長了多少小麥,多少棉花,多少大豆等。遙感技術不僅局限于可見光,還涵蓋紫外、紅外、微波等頻段,能夠更全面地監測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比如哪塊田地里缺什么肥料、有沒有病蟲害情況等。”
“我們在河南試點的5000畝小麥地中,僅需3人即可實現大豐收。”李德仁提到,當小麥顆粒含水量達到15%時,品質最佳且口感較好,通過遙感監測可以精準收割。此外,團隊還在新疆種植棉花,在東北種植水稻,并與袁隆平團隊合作在海南島種植水稻,以及在廣西種植甘蔗,這些都為農民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
為什么國家要發展低空經濟?對此李德仁表示,我國現在的高鐵和大飛機主要服務于大城市,而50萬人以下的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難以享受到這些交通便利。如果把低空經濟發展起來,就能極大方便城鄉之間的人員往來。
發展低空經濟,首先需要研發低空飛行器,如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其價格相對親民,50萬元的飛行器可容納4人,100萬元的飛行器可容納8人,就可以讓“城里人下鄉,鄉下人進城”。
那么資金從哪里來呢?李德仁表示,現在銀行中有很多存款較多的高凈值人群,如果他們愿意將一部分儲蓄資金用于購買小型飛機,自己學會駕駛飛機后,就可以在節假日出去旅游,上班時還可以將飛機停放在機場出租賺錢。
李德仁強調,我國無人機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有人飛機也需努力發展。現在進入汽車行業的公司太多了,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可以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小型飛機的研發和生產中。
李德仁說,今后可以借助無人機、有人機去種田、去管森林、管國家公園、管電網、管露天礦,這些都屬于低空經濟的重點領域,其產業規模有望達到3萬億至5萬億元。
李德仁表示,時空智能在智慧交通、電網管理、無人值守等領域也大有可為。
例如,為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我國會對糧食進行儲備。這些糧食倉庫需要進行監測,過去依賴人工,如今就可以采用機器人搬運和巡邏。機器人的傳感器能夠自動監測糧食倉庫中的問題,比如霉變等,這樣就可以使管理變得智能化,從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時空智能還可以應用于金融保險領域。通過遙感技術,可根據夜晚的燈光強度為銀行提供布點建議,燈光強的地區就表明交易頻繁,適合布點。同時,還可以用遙感技術進行測算,為保險公司提供精準的保險費率制定依據,助力商業行動的開展。比如監測不同地區的自然風險情況,哪個地方容易下雨、容易滑坡等,就可以測算理賠的概率。
夜光遙感技術在國際事務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最近幫助緬甸北部發現電詐中心,就是通過監測燈光強度,發現有4棟樓特別亮,當地根據這一線索成功端掉一個電詐窩點。”
再比如,土耳其和阿富汗發生地震后,很多受損的房屋也沒有了燈光,通過燈光熄滅情況就可以判斷受災嚴重地區,為救援工作提供支持。這些都可以服務于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都是免費的,這就是時空智能。
李德仁還提到,自己的學生邸凱昌在中國科學院從事嫦娥四號和天問一號的自動控制方面的研究,用于引導“玉兔號”月球車和“祝融號”火星車在月球和火星上的行走測量。通過遙感技術監測在哪個位置采樣能采到更好的樣本。
“我們還承擔了國家專項任務,研發了一種可被豬食用的芯片膠囊,可在豬胃腸內自由運動,定位精度可達3毫米。若將精度提高到1毫米,就可以用于人體靶向診斷和治療,減輕患者痛苦。”李德仁表示。
在醫養領域,利用北斗系統和音頻技術,為老人設計了帽子和項鏈等設備。若老人倒地10分鐘不動,系統可自動報警,及時救助。這有助于在子女上班期間保障老人的安全,避免因突發疾病如心梗、腦梗等導致的悲劇。所有相應的診斷、治療、營養和疾病防治都可以轉向智能化。
李德仁表示,現在ChatGPT、DeepSeek等面對的是互聯網,而時空智能面對的是物質世界,可以涉及地球、火星、月球、人體、社會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的服務注重精確度,如制作世界地圖精度可達2米,醫療診斷確保不漏掉任何一個目標。我們強調我們的時空智能服務對用戶負責。當然,我們這些數據都需要進行嚴格管理。”李德仁表示,平臺的大數據可以用于支持交通部門規劃交通,個人健康數據則供保健醫生使用,以保護個人隱私。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