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3-30 22:42:57
年初以來,多家銀行消費貸利率已降至2.6%以下,部分銀行消費貸利率甚至低于房貸利率。不過,多地銀行日前已陸續調整消費貸利率,部分銀行已將利率從2.58%上調至3%,還有銀行調整將于4月1日起實施。此次上調旨在緩解銀行息差壓力,防范資金違規流入投機領域,同時引導消費者理性借貸。
每經記者 李玉雯 每經編輯 馬子卿
年初以來一路下探的消費貸利率開始“踩剎車”。記者了解到,部分城商行已于近日調整了旗下消費貸產品的利率水平,由此前2.58%調整至3%。此外,更多銀行的調整動作將在下月落地,有大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行消費貸利率將于4月1日上調;也有部分股份行表示,消費貸的利率優惠活動將于本月底截止。
此前,多家銀行消費貸利率在“2字頭”的基礎上不斷走低,部分銀行消費貸利率甚至與房貸利率出現“倒掛”現象,甚至社交平臺上有些網友盤算利用消費貸置換房貸或理財套利。受訪人士指出:“此番消費貸利率上調,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銀行息差壓力,同時也有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和借貸的意圖,避免資金違規流入投機領域。”
今年以來,在促消費、擴內需的政策背景下,銀行機構紛紛通過降低利率、提高額度等方式發力消費金融業務,其中消費貸利率一降再降,多家銀行消費貸利率低至2.6%以下。
不過,這一利率下行趨勢目前迎來了扭轉。記者從北京銀行工作人員處了解到,該行近日剛上調了旗下某消費貸產品利率,此前最低是2.58%,現已上調至3%。該行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也是突然接到通知,立馬就上調了,都來不及通知客戶。”
此外,還有多家銀行的調整動作將于下月落地。例如,交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目前該行消費貸優惠利率調整完最低是3%,4月1日會上調。
有招行的工作人員在朋友圈發文稱,該行某消費貸產品2.58%優惠利率有效期截至3月31日,4月利率將會提高。記者咨詢了解到,下月優惠券數量將會減少,該貸款產品利率或將恢復至3.5%左右。另一位招行工作人員也同樣提醒查看該產品利率券的有效期限,稱“如果過期了之后可能就沒那么容易獲得”。
日前,平安銀行個人貸款微信公眾號發文稱,某貸款產品優惠通道截至3月31日,券后年利率(單利)2.7%起,額度高達100萬元,原年利率(單利)為3.96%~9.72%,系統定期自動發放對應優惠利率定價券至客戶賬戶。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為2.91%,環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目前大部分銀行的消費貸利率都已經低于3%,個別銀行的消費貸利率甚至下探至2.5%左右。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的報告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貸利率下探將進一步擠壓盈利空間,還可能引起零售貸款不良率抬頭,如多頭借貸和資金挪用風險暴露,增加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壓力。”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研究員王蓬博表示,消費貸利率過低,銀行凈息差進一步收窄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此外低利率消費貸容易被套利者利用,違規進入非消費類行業可能引發其他信用風險。
在王蓬博看來,銀行出手調整消費貸利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息差壓力,也有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和借貸的意圖,避免資金違規流入投機領域,同時也防止過度壓低利率擾亂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從而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
記者注意到,社交平臺上有網友盤算利用消費貸置換房貸或理財套利。對此,一位城商行零售部人士坦言“沒有必要”。一方面,消費貸明確禁止流入樓市、股市等領域,一旦被銀行監控到違規操作可能會面臨銀行抽貸;另一方面,當前各家銀行展示出的最低利率并非人人可獲得,加上房貸利率近年來持續走低,當前套利空間也不大。
據悉,消費貸是促進消費的抓手之一,隨著提振消費的相關政策陸續出爐,近期多家銀行對消費貸產品進行了“提額”“延時”,其中,部分產品線上消費貸款額度從20萬元調升至30萬元,最長貸款期限放寬至7年。
例如,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上展示的兩款消費貸款產品,其貸款額度上限分別為30萬元、50萬元,而此前的最高額度分別為20萬元、30萬元;建行某款消費貸產品的額度上限從原來的20萬元上調到了30萬元。招行APP上展示的閃電貸最高可借30萬元,期限最長可選擇84個月(即7年)。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隨著按揭貸款增長乏力,消費貸成為銀行零售信貸的重要增長點。正值上市銀行年報季,從2024年的年報中也可窺見銀行在消費貸領域的加碼布局以及取得的成效。
例如,交行2024年個人消費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1568.37億元,增幅高達90.44%;工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增加929.09億元,增長28.3%;建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5278.95億元,較上年增加1062.72億元,增幅25.21%;招行在消費貸業務上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消費貸款余額3961.6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1.38%。
不過,也需要看到的是,當前零售風險上升是行業趨勢性的現象。王蓬博對記者表示,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必須加強風險防控,嚴格審核借款人資質,確保信貸資金流向合規。此外,應根據客戶信用狀況、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實施差異化定價策略,合理設置利率水平。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