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06 09:51:47
◎美股三大指數均錄得2020年3月以來最大兩日跌幅以及2020年3月以來最大周線百分比跌幅;
◎華安證券:關稅加劇經貿摩擦,國內政策有望發力對沖。
◎交銀國際證券:人形機器人發展正加速邁進產業化臨界點。
◎中國銀河:對等關稅落地,國產算力新時代大變革。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趙云
(一)重磅消息:
1、上周五收盤,美國股市連續遭受重創,三大指數大幅收跌,標普500指數跌5.97%,創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上周跌9.1%,創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納指跌962.82點,跌幅5.82%,較歷史最高收盤紀錄下跌超20%,進入技術性熊市區間;道指跌2231.07點,跌幅5.5%,收盤較歷史最高收盤紀錄跌逾10%,確認進入修正區間。美股三大指數均錄得2020年3月以來最大兩日跌幅以及2020年3月以來最大周線百分比跌幅;
2、據央視財經,美國經濟學家和商界人士警告說,加征關稅將推高價格,并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測,相當于給美國每個普通家庭每年造成3800美元的損失。由于擔憂物價飆升,美國一些消費者已開始囤貨模式。另有視頻顯示,在美國超市,中國商品被搶購一空。而據中國日報網,關稅在即,美國人開始瘋狂囤貨,搶購中國品牌電視機。
(二)券商最新研判:
華安證券:關稅加劇經貿摩擦,國內政策有望發力對沖
1、北京時間4月3日凌晨,特朗普公布對等關稅措施,其中對美國貿易逆差最高的60個國家征收額外關稅,將于4月9日生效。“對等關稅”加劇全球經貿摩擦,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意圖較為明顯。“對等關稅”加劇全球經貿摩擦,整體力度超市場預期。相較于1月-3月美國對特定國家、特定產品征收關稅,本次美國公布的對等關稅范圍大幅度擴大。
2、額外關稅稅率整體偏高,高于外資機構此前預測15%左右。盡管已經被特朗普征收關稅的鋼鐵、鋁和汽車將不會面臨對等關稅,根據《貿易擴展法》第232條預計將很快受到關稅調查的銅、制藥、半導體和木材產品以及在美國無法獲得的黃金和關鍵礦物將獲得豁免,表明美國關稅仍有可談判空間。但“對等關稅”宣布后,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宣布反制,表明短期內全球經貿摩擦加劇。
3、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意圖較為明顯。首先對華加征關稅稅率高達34%,考慮到此前美國2月、3月兩次加征10%的關稅,特朗普正式就職以來已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征54%的關稅。加上特朗普上一任期結束時,美國對華加權關稅稅率升至12%,本次加征關稅后,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加權關稅稅率將提升至66%左右,遠高于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加權關稅稅率17%左右。并且,部分外資預計后續仍不能排除特朗普對外額外加征關稅或取消最惠國待遇等再次推升關稅水平的可能性。
4、美國加征關稅呈現不同區域的“梯度”特點,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意圖更加明顯。在對中國加征較高幅度關稅的同時,美國對其他亞洲國家普遍加征了較高幅度的關稅,如柬埔寨49%、越南46%。相比之下,歐盟加征關稅稅率為20%,北美區域美墨加協定下的商品關稅豁免將繼續,對不符合美墨加協定的商品,關稅仍維持在25%。關稅稅率呈現亞洲>歐盟>北美的特點,并且越南等國加征關稅后稅率高于中國,可能對當下中國向東盟國家出口關鍵原料和中間品再加工、組裝后出口美國的貿易模式形成沖擊,吸引更多制造業向北美區域特別是美國回流。
5、國內政策有望加碼發力對沖,關注4月下旬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目前來看,4月3日上午中方已表示將實施反制措施,4月9日前中美雙方通過談判實現關稅稅率幅度下降或豁免的概率較低。考慮到此前特朗普在競選總統過程中曾表示,考慮將對中國出口商品關稅稅率加至60%,而本次加征后加權稅率已經超過60%,或推動國內相關儲備政策加速出臺落地。一方面,我國可能在美國供應鏈關鍵產品上對美方予以反制。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國內有望實施一系列舉措對沖美方加征關稅的影響。
6、參照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以及2020年疫情擾動等出口下行壓力較大的時點,結合近期國內經濟高頻數據,我們認為,下一階段政策發力領域可能包括出口企業扶持、促進出口商品轉內銷、進一步提高消費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結合化債對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加速重大項目建設、選擇合適的時機降準等。時點上看,4月末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有望成為進一步明確政策方向與線索的關鍵窗口期。
7、市場波動加劇,布局穩健、政策支持、景氣改善品種。4月2日美國“對等關稅”落地幅度超市場預期,各國實施反制措施以及與美國拉鋸談判等可能繼續擾動市場。4月市場整體面臨內外部風險擾動、波動加劇。因而,后續市場有望延續震蕩態勢,配置思路上圍繞市場輪動、沿著滯漲低估+潛在催化劑尋找布局機會,可關注①穩健性的銀行、保險,②政策催化的汽車、家電、醫藥,以及③有景氣改善的有色金屬。
(三)券商行業掘金
交銀國際證券:人形機器人產業躍遷,政策驅動、技術拐點與場景革命的三重共振
1、作為具身智能的代表之一,人形機器人發展正加速邁進產業化臨界點。2025年,被業界普遍譽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我們預計2030年后產業滲透率將進入指數級增長通道,2035年全球出貨量或達400萬-1000萬臺。中國內地市場方面,在政策驅動、技術拐點、場景革命、及本土供應鏈優勢的多重共振下,人形機器人有望復制新能源汽車成功經驗,形成領先優勢。我們認為,量產臨近,建議關注確定性較強的核心零部件環節,包括行星滾柱絲杠、空心杯電機、六維力矩傳感器和諧波減速器。
2、人形機器人需求廣闊,2035年有望達千萬級出貨量。2023-25年原型機密集發布并快速迭代,眾多科技明星公司和初創團隊紛紛切入新賽道,在原型機發布上,中國企業表現亮眼,如小米cyber-one、小鵬Iron、宇樹H1等。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廣闊,短期來看,主要應用于工業和社會服務,但中長期維度,我們更看好具有toC屬性的家庭市場。
3、政策和資本助力,國內人形機器人發展進入快車道。政策上,政府通過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等政策,明確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階段目標,支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動產業生態建設。地方層面,包括北京、深圳和上海相繼發布文件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資本端,對于人形機器人的投資熱情高漲。技術上,中國內地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全球競爭力逐漸凸顯,截至2023年,中國已累計申請6618件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成為申請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
4、智能化和零部件優勢顯著,中國內地有望復制新能源汽車成功經驗。我們認為中國內地在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優勢體現在智能化和本體制造產業鏈。智能化方面,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和新能源車均是具身智能的代表。人形機器人關節電機、傳感器、電池等核心部件與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重疊度達60%以上,憑借在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優勢,我們認為中國人形機器人本體制造同樣具備規模化降本潛力。
5、量產在即,核心零部件投資確定性較強。投資邏輯上,人形機器人正處于發展初期,智能化處于技術摸索中,而本體制造層面多個零部件的技術已經逐漸收斂,本體量產的進度快于“大腦”和“小腦”的研發進度。類比新能源汽車,當前階段建議關注價值量占比高且本土化率較低的核心零部件,包括行星滾柱絲杠、空心杯電機、六維力矩傳感器和諧波減速器。
中國銀河:對等關稅落地,國產算力新時代大變革
1、近日,美國白宮發表聲明稱,所有進入美國海關領土的商品于4月5日起將承擔額外的10%關稅。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在原有的20%關稅基礎上,征收34%的新關稅,對額外面臨更高對等關稅的商品,將從4月9日起落實新的關稅稅率等。通信相關公司海外業務占收比不斷提升,全球布局拓展有望結構再優化。我國主設備商及光通信相關廠商具備技術及成本優勢,網絡覆蓋率全球領先,產業鏈核心環節自主化率較高。
2、當前我國主要廠商已逐步將出海重心從歐美地區轉向新興市場,有望憑借成本優勢獲得市場空間及市占率提升,依靠技術及經驗優勢實現利潤率的穩定增長,帶動營收質量穩步向上。整體來說,雖然受外部因素有一定影響,但總體仍呈現逐年提升趨勢,由于全球業務拓展更易獲得較高利潤水平,相關公司開拓海外市場積極性較高,有望實現通信上市公司利潤端及市占率端雙增,推動相關公司盈利質量不斷提升。
3、新舊動能轉換賦能新質生產力,國產算力有望超預期。央企電信運營商“科技鏈主”持續引領,新興業務賦能打造AI+國產新生態。運營商作為國家隊代表,有龐大的服務器集群和強大的算力基礎,積極響應數字經濟智算中心布局,更快速推動國產人工智能發展。同時,運營商擁有我國最大的流量管道,具備數據優勢及接口優勢,AI應用的普及將持續推進。
4、從科技生態布局來看,運營商在量子科技、衛星業務等新興領域有望實現資源整合、優化產業鏈布局,構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新生態。國產光模塊廠商改革創新研發能力提升,核心器件光芯片等方向自主可控進程進一步加速。目前國產光通信相關的技術壁壘較高,高速率產品具有較寬的護城河,全球市場競爭中有望取得更優異的成績。總體來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國企改革深入發展,國產替代有望加速,有望持續重構中國科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定位。
5、投資建議:國產算力需求長期保持高增的趨勢,成為中國AI經濟從規模擴張轉向全球競爭力構建的核心加速器。中長期來看,在算法和架構上的創新給國產AI硬件發展增加了一條新的道路,有望形成大模型從訓練到推理端再到應用端的進一步繁榮共贏局面,帶來AI應用與硬件的普及落地加速。國產化GPU芯片及相關產業鏈較同類競品差距有望逐步縮小,推理端算力的高速發展或將催化國產化器件的普及度進一步加速。此外,國內互聯網大廠及運營商對算力底座的投資有望與應用端的普及形成良性循環,帶來國產AI行業產業鏈持續高景氣度。
6、建議關注: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算力設備商光環新網、數據港、大位科技等;國產算力超訊通信;光纖光纜中天科技、亨通光電等;光模塊光迅科技、華工科技等;IDC溫控英維克;光器件及光芯片天孚通信、源杰科技、仕佳光子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