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1 23:36:10
2025年4月21日,中國人壽集團官網顯示,李祝用新增副董事長、總裁職務。據悉,李祝用生于1972年10月,深耕保險業二十余年,曾在中國人保工作,2025年出任國壽集團黨委副書記。據悉,中國人壽集團總裁之位此前已空缺5個月。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馬子卿
4月21日,中國人壽集團官網顯示,中國人壽集團黨委副書記李祝用新增副董事長、總裁職務。這意味著,李祝用已獲批出任中國人壽集團副董事長、總裁。值得注意的是,去年8月,中國人壽集團原總裁蔡希良升任黨委書記,并于同年11月出任董事長。此后,中國人壽集團總裁之位便一直空缺。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人壽集團下設8家一級子公司、1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1所保險院校,業務范圍涵蓋保險、投資、銀行三大板塊。2024年,中國人壽集團境內累計新增保險金額超700萬億元,保險資金直接服務實體經濟存量投資規模約5萬億元,境內人民幣貸款余額超2萬億元;集團合并營業收入突破1.1萬億元,合并保費收入超8200億元,合并凈利潤同比大幅提升;合并總資產近7.5萬億元(不含廣發銀行3.64萬億元),管理第三方資產規模突破3萬億元。
作為保險業的“老將”,李祝用已在行業深耕二十余年。
在履新中國人壽集團之前,李祝用曾在老牌險企中國人保工作。公開資料顯示,李祝用生于1972年10月,1998年8月進入中國人保體系工作,曾長期負責法律合規方面的工作,先后擔任中國人保法律部負責人、副總經理,法律與合規部、風險管理部/法律合規部、法律合規部總經理,法律總監等職務;中國人保副總裁、中國人保董事會秘書、人保香港副董事長等職務。2025年2月,中國人壽集團官網披露,原人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李祝用出任國壽集團黨委副書記。
當前,中國人壽官網顯示的集團領導包括黨委書記、董事長蔡希良;黨委委員、副總裁王凱;黨委委員、副總裁、首席風險官楊麗平;黨委委員、副總裁利明光;黨委委員、副總裁林朝暉;黨委委員、副總裁黃本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紀檢監察組組長、公司黨委委員仲暉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李祝用長期從事法律合規工作,重視風險管控。2024年4月,李祝用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署名文章中指出,要努力抓早抓小,強化風險早期預警糾偏。
一是要提升風險管理前瞻性,防之于未萌。要常觀大勢、常思大局,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做好風險預判,制定風險預案;要健全風險早期監測預警機制,加強重點領域風險排查,有重點、分層次強化風險識別分析。二是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之于未亂。要積極主動盡早處置新發生的風險事件,提升風險處置時效;要高度重視輿情和涉眾風險,以預防為主,實現聲譽風險從事后處置向源頭治理的轉變。
此外,李祝用重視科技賦能。他認為,要推動風控智能化建設,通過科技手段解決傳統風控短板問題,提升風控時效性和穿透性,使風險可知可控。要推動打破數據壁壘,加強大數據分析運用,不斷創新數字化風險防控手段。
作為保險業的頭部機構,中國人壽集團此次的人事變動也備受業內關注和期待,尤其是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蔡希良與李祝用搭檔之后,將會給中國人壽集團帶來什么樣的“化學反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1月15日,中國人壽集團已對外發布“333戰略”,將通過培育三大新增長極、打造三大新上市平臺等,謀劃公司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路徑。
所謂“333戰略”,即中國人壽集團將聚焦養老、健康、理財三大領域培育三大新增長極。中國人壽集團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暨2025年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積極培育三大新增長極,聚焦養老、健康、理財三大領域,鍛造面向未來新優勢,持續鞏固行業頭雁地位;著力打造三大新上市平臺,統籌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增長,整合系統內外部資源,圍繞做強做優核心主業開展資本運營,努力提升集團資源聚集配置能力;深入實施三大工程,以黨建引領強基工程增強凝聚力、戰斗力,以國壽金融文化建設工程提升軟實力、影響力,以協同創新升級工程提升生產力、競爭力。
在3月底的中國人壽壽險業績發布會上,面對媒體關于“對壽險公司有哪些期待”的提問時,蔡希良表示,“這是我今天的必答題,要答好,更要做好。目前,我們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壽險公司,我希望中國人壽不自滿、不止步、不松懈,繼續對標國際先進,在多項指標已躋身全球保險公司前列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發展卓越,創新驅動,協同高效,治理現代’的壽險全球領軍企業。”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