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孫軼颋:銀行業應作“綠色向導”
2010-06-25 02:16:42
每經實習記者 劉夏 發自北京
在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背景之下,充當金融杠桿的中國銀行業該如何助力低碳經濟?我們該如何看待金融機構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銀行在此間的利益點何在?昨日(6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可持續銀行和金融項目經理孫軼颋從宏觀層面為《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做出了分析。
NBD:在全球氣候變化這樣一個大的話題背景下,銀行業需要擔負怎樣的責任?
孫軼颋:從銀行自身角度來看,可以從三方面解讀:第一,銀行本身的社會責任,首先要看低碳環保的概念是否具體表現,是否積極支持環保相關的公益事業,銀行進行投資、融資時,有沒有注意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第二,銀行應該在投資中考察,對項目存在的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進行準確的評估;第三,銀行本身經濟利益和低碳綠色經濟相結合,包括支持節能減排的技術革新、積極參與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研發等。
NBD:銀行業可以為綠色環保做出什么樣的貢獻呢?
孫軼颋:作為銀行,最大的作用就是導向作用。2007年7月,國家環??偩?、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出臺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控制高風險、高污染行業的信貸規模,這個過程實際就是資金導向過程。
NBD:國內銀行接觸綠色金融肯定需要一個認識階段,這種自覺意識的覺醒有著怎樣的發展過程?
孫軼颋:需要一定時間,因為這一議題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項很新的課題。從對可持續綠色金融的認識,銀行業開始有了一些接觸,但最初往往當作一個社會責任的話題,被寫進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當中。如何從社會責任出發,擴展到風險管理的概念,再發展到主營業務,需要時間。
NBD: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當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和阻力?有什么好的解決方式?
孫軼颋:首先是能力建設問題,光具備意識還不夠,專業人員、金融工具、授信程序、評估標準、相關知識、制度建設等都要跟上。還有,在市場中,銀行只是一部分,需要大環境配套服務,政策的完善等。積極的合作探索、同國際組織、金融機構進行研討交流、高層論壇信息共享、研究人員進行案例探討都會很有效。當然,還是要有政策先行。
NBD:目前有哪些比較出色的經驗可供分享?
孫軼颋:興業銀行走得比較靠前,是國內唯一加入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也是加入聯合國環境署金融行動計劃的金融機構之一,它們目前在不停探索自身架構,研發綠色銀行產品。同時應當引起注意的是,許多銀行雖然沒有加入赤道原則,也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比如工行,在2007年綠色信貸政策發布后,不久就引入了相關的內部指引。
NBD:銀行在綠色金融框架內的角色是什么?怎樣通過綠色服務幫助客戶可持續發展?
孫軼颋:綠色金融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大致可分為三塊,綠色信貸、綠色證券和綠色保險。銀行一般來說是第一塊,它在提供信貸過程中有傾向性地投入低碳產業,限制對高污染的投入,起到一個導向和杠桿作用。銀行注重綠色低碳有利于提高企業形象、控制經營風險、拓展盈利模式,對客戶也是好事情??傊畷且粋€雙贏的過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