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7 02:36:0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文藝
每經記者 李文藝
2011年12月,當上證指數再度行至2245點時,距2001年這一點位首次出現已過去整整十年。
十年前,2245是一輪牛市的終結點,也是4年熊市的起始點;十年后,2245并不是“誰”,它變身為一個符號,沉痛地提醒投資者,中國A股市場剛剛經歷的十年只是浮云。若從數字上來理解,的確是這樣。
然而,真是這樣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A股市場也不可能兩次經歷一模一樣的2245點。與十年前相比,我們有了中小板、創業板,還有融資融券業務;與十年前相比,我們的證券制度更完善;與十年前相比,A股數量幾乎增加了一倍;與十年前相比,我們的機構投資者隊伍壯大了,個人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認識也越發深刻。
翹首新十年 期待五大新政
雖然上證指數回到了十年前的原點,但市場的腳步從未停止,盡管這一發展與荊棘相伴。下一個十年,仍有5方面的改革新政值得期待。
隊伍擴編 壯大機構投資者
投資人隊伍在過去十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對 《每日經濟新聞》說:“目前市場遇到投資人不足的瓶頸,另一方面,我們又有龐大的儲蓄資金和民眾資金需要尋找出路。”
時間是最由不得人作對比的。2001年的職業股民,長期蹲在證券公司大廳里,看報紙,聊消息,一個熱點會很快傳遍整個營業廳,也有部分股民通過網絡查看資訊,進行交易。不管是采用哪種交易方式的股民,對技術分析手段,總能聊上幾句,而那些對技術研究精通者通常會被周圍人稱為“炒股專家”。
2011年,技術派仍然存在,而且衍生了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分析手段,但對上市公司的研究、對行業的了解、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悄然成為主流,因為股民開戶數已從十年前的6000多萬戶發展到如今的超過1.6億戶,增長了1.67倍,股民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新增的股民中大多數是年輕人,以及有理財需求的中產人群。
投資人隊伍在過去十年的改變,不僅體現在股民的數量和結構上,更重要的是機構投資者的出現和壯大。2001年之前,中國的基金數量少得可憐,不足以成為一股投資力量。而現在,開放式基金的數量已接近900只,資金規模超過2萬億元,其中偏股型基金數量在600只左右,資金規模約1.7萬億元。在2002年發布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之后,我國的QFII制度正式啟動,2003年7月,QFII第一單出爐,至今QFII的資金規模已發展至近100億美元。
毫無疑問,機構投資者的壯大,讓A股市場的投資人更加專業、理性,也為整個市場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011年12月14日,證監會新任主席郭樹清在證監會內部會議中指出,將加大力度培育機構投資者隊伍,研究加大鼓勵各類長期資金投資股票市場的政策措施,適當加快引進QFII步伐,增加其投資額度,盡快出臺人民幣回流資本市場(RQFII)實施辦法,逐步擴大港澳地區投資滬深股市實際規模。
未來十年,這一趨勢得到延續,機構投資者將成為股市的絕對投資主體,除了基金、券商自營、QFII等,還會有更多新的機構投資者加入。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也已在2010年明確為合計不超過20%。
激活退市機制 讓“死水”流動起來
誠然,為解決國企資金困難而生的A股市場中,上市公司良莠不齊,IPO造假,虧損企業戴了N年ST帽子仍然僵而不死,導致上市公司形成“寬進嚴出”的畸形局面,上市容易,退市難,A股市場被業內人士戲稱為“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退市制度形同虛設是最為市場詬病的問題之一,但這不能否認過去十年,整個市場在退市機制形成上的進步。2001年之前,只有《公司法》規定了上市公司不按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或對財務會計報告作假,或有違法行為,以及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將暫停上市。實際操作中,并沒有企業暫停上市。2001年,證監會推出了《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實施辦法》,詳細規定了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終止上市的一系列程序,立即出現A股市場第一家因連續虧損而退市的上市公司——PT水仙。退市通道的開啟,也讓“越虧越炒”的概念在投資者腦海中逐漸淡去。
遺憾的是,隨即開啟的三板市場,讓退市制度再一次形同虛設,至今這個問題仍未解決。
不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能否盡快退市牽涉到許多頑疾的解決。如果退市機制能良好運轉,投資者對“ST”股的追逐之風必將平息,屆時會重拾價值投資之道。此外,已經建立的做空機制也才會得到有效運行。退市機制能否被激活如此重要,所以在創業板推出之時,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迅速成為關注焦點,市場呼吁之聲此起彼伏,監管層也作出了回應。
上個月,深交所已擬定了《關于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方案在原有制度基礎上,增加了“連續受到交易所公開譴責”和“股票成交價格連續低于面值”兩個退市條件。有市場人士指出,2012年或許會延續這一趨勢,進一步推出更嚴厲的退市政策。
未來十年,A股市場強力貫徹退市制度已可預見。
強化公司治理 從重融資到重回報
2001年初始,證監會連續兩天宣布查處億安科技(現為ST寶利來,000008,收盤價7.96元)涉嫌操縱案和中科創業 (現為ST康達爾,000048,收盤價8.36元)違規操作案,市場為之震動,隨后,有莊股背景的個股集體大跳水。針對當時的市場,經濟學家吳敬璉拋出了著名的 “賭場論”,甚至認為股市連賭場都不如,因為賭場還有規則可言,股市卻有人偷看了底牌。
在2001年之前的兩年里,證監會對200多件違法違規案件進行了調查,成立了9個稽查局,但類似事情仍然層出不窮,主要表現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延遲或造假,再加上部分上市公司改制不徹底,內部管理混亂,雖然那時《證券法》已經開始實施。其實,比較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2001年之后,中國證券市場才步入法制時期,對上市公司的治理也開始逐步到位。
2002年,《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發布,規范了上市公司運作。2004年“國九條”提出,要完善證券發行上市核準制度,重視資本市場的投資回報,要采取切實措施,改變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輕轉制、重籌資、輕回報的狀況,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為投資者提供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增加財富的機會。隨后的股權分置改革更不用多言,雖然過程曲折,阻力頗多,最終還是實現了A股市場的全流通,解決了最大的歷史遺留問題。
2007年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頒布,對上市公司各項信息的披露作了詳細的制度規定,同時廢止了過去零散的信息披露規定。2008年,證監會又發布了修改后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為大股東增持打開方便之門。同年,國資委宣布支持中央企業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
可見,過去十年,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并非毫無建樹。更值得一提的是,針對上市公司普遍輕回報的狀態,2008年證監會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求進行再融資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最近三年凈利潤的30%,當時這個“強制分紅”條款只針對有公開再融資要求的公司。直到今年11月,證監會主席履新之后,相關發言人表示已上市公司需明確紅利回報規劃,包括現金回報方案和分配決策機制,且要求IPO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分紅方案。隨后便出現了首批IPO企業在招股說明書中承諾現金分紅,其中就包括頗受市場關注的新華保險(601336,收盤價26.44元),該公司承諾每年現金分紅不少于可分配利潤的10%,并且在明年三季度之前,實施完畢不少于10億元的特別分紅。
深化IPO改革 正本清源保量更保質
一直以來,參與新股申購,是大資金及機構投資者穩定的利潤來源,運作模式也很簡單,一級市場定價較低,而新股上市一般都會遭到爆炒,穩賺不賠。況且,在原來的新股發行制度下,資金越多,中簽幾率越大。有人算過一筆賬,在上一波大牛市時期,打新股的年化收益率能達到30%。然而,資金不足的中小投資者卻無緣這一利潤盛宴,他們只能在二級市場上以較高價格買入。
這一明顯不合理現象在2009年被打破了。當年,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雖然名為指導意見,卻是新股暫停申購9個月后出臺的一部力爭讓新股發行市場化的IPO改革制度。隨后,桂林三金(002275,收盤價14.18元)成為第一只IPO新政后發行的股票。上述指導意見對每位投資者參與新股申購的賬戶數、單筆申購上限都作出了規定,并且在IPO詢價制度上開始市場化。
新政執行兩年至今,的確解決了部分問題,例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股上市首日的爆炒,讓更多中小投資者能申購到新股,新股定價也更市場化。但同時又衍生出新的問題,如最終的結果是新股發行價格過高,違背了新政讓一二級市場價格接軌的原意,現在的情況是申購價過高,上市就破發,參與網上申購的個人投資者也只是新股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沒有發言權,少數參與詢價的機構把控著定價權。更為惱火的是,許多企業一上市業績就 “變臉”,如豐林集團(601996,收盤價10.17元),上市首個季度就出現業績下滑。
可以說,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還需要更深入,同時也需要多個配套政策的出臺。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證監會新任主席上任后,立即出現新股過會失敗案例增多的情況,這已被市場解讀為 “更嚴厲的審核”,從源頭把關新股質量。
中投顧問IPO咨詢部分析師崔瑜表示,2012年,我國上市審核制度將極力避免企業上市圈錢的行為,審核條件上更加市場化,對企業經營業績的波動容忍度放寬,但對企業長期盈利能力及內控能力審核難度將大幅提升,主要表現在強化審核募投、經營現狀、市場化分析、組織架構、內控能力量化等方面的能力,以此保證企業長效盈利能力,保護投資者利益。
做空機制 是時候加大馬力了
過去十年中,與股權分置改革一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做空機制的出現,A股市場終于邁入了雙邊市格局。
2010年3月底,滬深交易所通知融資融券試點正式實施,A股市場從此有了做空機制,這離2006年證監會發布 《證券公司融資融券試點管理辦法》已過去4年,可見,管理層對A股市場引入做空機制的謹慎程度。2010年4月16日,首批4個股指期貨合約正式掛牌交易。
不過,融資融券業務開展伊始,融資者遠遠超過融券者,雖然對A股市場長期單邊市格局吵吵嚷嚷了很多年,但真正進入雙邊市時,投資者顯得有些拘謹和矜持,思維方式的轉變也需要一定時間,畢竟這才過去一年多。
2011年10月28日,證監會發布了 《轉融通業務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同時發布《關于修改〈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的決定》和《關于修改〈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內部控制指引〉的決定》。再加上10月19日,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獲得國家工商局的企業名稱核準,轉融通業務已箭在弦上,該業務將為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提供資金和證券來源,打破證券公司券源不足的限制,大大活躍融資融券市場。
而只有融資融券市場的活躍,才能真正讓做空機制發揮作用,起到平滑市場波動、增加流動性、讓市場監管更有彈性等多種功效。未來十年,是A股市場做空機制建設發展的首個十年,擁有成熟做空機制的市場值得期待。
投資新十年 現金奶牛價更高
2245點——斗轉星移十年已過,上證指數漲幅歸零。
過去十年里,中國GDP每年以超過8%的速度增長,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股市為何沒有起色呢?這一明顯的背離不能簡單地歸結于股市失靈,從設計到運營,從監管到執行,其中摻雜著太多的復雜因素。
可是,對于部分投資者來講,股指沒漲并不代表沒有投資收益。假如有人在2001年買入貴州茅臺(600519,收盤價201.78元),持有十年后,漲幅超過28倍;如果買張裕A(000869,收盤價112.02元),這期間的投資收益超過12倍;如果買云南白藥(000538,收盤價55.92元),收益率超過13倍。
誰說A股市場沒有價值投資?只是許多投資者一味追逐 “黑馬”帶來的暴利,而忽視了“白馬”創造的穩定收益。
隨著證券市場的投資標的不斷擴容,監管制度不斷完善,投資者結構不斷更新,網絡信息傳播更加發達,“跟莊”會過時,“打探小道消息”也會過時,但價值投資卻不會過時,只會根據新的情況演變出新的方法。
十年驗證:A股白馬跑贏巴菲特
在證監會出臺強制分紅政策之前,A股市場就已經存在一批現金奶牛了,最典型的代表是貴州茅臺和張裕A,還有佛山照明(000541,收盤價10.41元)等。事實證明,這些具有良好現金流、業績穩定增長且愿意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在過去的十年里,股價表現很好。
以2001年為起始點,來自巨靈的統計數據顯示,除了貴州茅臺、張裕A分別上漲28倍和12倍外,中聯重科(000157,收盤價7.51元)漲幅超過15倍,格力電器(000651,收盤價17.03元)超過12倍,雙匯發展(000895,收盤價73.45元)超過9倍,瀘州老窖(000568,收盤價40.26元)超過11倍,類似的例子還可以列舉上百個。
試問,有多少投資者在過去十年里獲得了超過10倍的投資收益?事實證明,價值投資才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即使在眼下這個為人詬病、個人投資者占多數的A股市場,仍然有價值可尋。
由此計算,如果堅持價值投資理念選擇上述白馬股,那么在過去十年間,投資者的年度復合收益率超過30%并非難事。誰都贊同 “幾乎沒有一個專業投資人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保持復合增長率20%,除了巴菲特”這句話,而事實上,巴菲特能做到的年度復合增長率也只在20%左右,而A股市場卻制造了資產每年以30%速度增長的投資奇跡,這不僅好于回到原點的上證指數,還跑贏了投資大師巴菲特,當然后者堅持的時間更長。
相反的是,在過去十年投資收益為負的名單中,一連串ST股名列其中,盡管它們當中有的還曾連續漲停,風光一時。
選股標準:治理+業績+分紅
應該說,剛剛過去的十年中,A股市場的價值投資理念已經生根發芽,從最初的“嗤之以鼻”,到現在的不斷探索,甚至不少人已開始嘗試,并得到了甜頭。特別是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以后,全流通讓A股的價值投資具備了基礎條件。
通過對上述白馬股的特點分析,不難發現,前十年價值投資的選股條件主要有三點:一是公司治理良好。這是上市公司長久發展的根本;二是業績穩定增長。從統計的數據看,釀酒,煤炭,醫藥上市公司在過去十年中業績增長普遍較好,也是白馬貢獻最多的行業;三是穩定的現金分紅。一般而言,業績好、治理好的上市公司都會有持續、穩定的現金分配方案。
下一個十年,價值投資理念將更加深入地根植于投資者心中,而市場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對價值投資的選股標準不一定會適用?,F在新的情況是,管理層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方面的監管更加嚴格了,而且趨勢是越來越嚴。同時,財經媒體的活躍發展,也從第三方的角度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違法違規事件暴露得更快,難以隱形。所以,未來十年,大部分上市公司必須在公司治理上下夠力氣,也會出現越來越多治理良好的上市企業。
此外,做空機制的大力發展,使得暴漲暴跌更需要強勁的理由支撐,否則很容易出現投機現象。一旦要對某家公司講“故事”,絕對不能是忽悠性質的,否則股價的上漲只會引來更多的做空者。謹慎、理性、淡定將成為投資者時刻銘記的關鍵詞。
過去十年,貢獻白馬股最多的來自醫藥、釀酒和資源等行業,這是在白馬股出現后統計而得的結論??紤]到十年前A股上市公司標的并不全面,單個或幾個上市公司的發展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行業的前景?,F在,A股市場有2000多家企業,今后還將越來越多,特別是創業板推出后,上市了一批細分行業的龍頭,上市公司對行業的代表性增強了。因此,未來十年哪些行業能夠快速發展是白馬成長的關鍵因素。
新十年:現金分紅是首選
既然市場環境趨向規范,新十年的價值投資該如何繼續?
讓我們回到股市財富來源的根本——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確,即使是十年投資總收益超過10倍,甚至20倍的白馬股,它們每年分配的現金計算得出的股息率,仍然是偏低的。
不過,未來十年,對現金分紅的重視程度將遠遠超過過去的十年,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線索。首先,監管層對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現在IPO過會公司基本都承諾每年現金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利潤的10%。其次,從現實的分紅情況看,趨勢是向好的,2001年以來,有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占比已由原來的30%提高到2010年的60%以上,也就是說去年已有超過半數的上市公司進行了現金分紅。而最近三年的數據顯示,實施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856家、1006家和1321家,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為3423億元、3890億元和5006億元,這還是證監會強制分紅政策出臺之前的數據。
那么,在良好的公司治理這個基本條件下,新十年價值投資首選現金分紅持續穩定的上市公司,當投資者開始追捧具有分紅口碑的上市公司,也將反過來促使更多的公司實施分紅政策。在上述兩個特點滿足后,可特別關注那些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只要行業的發展能進入快車道,它們就將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