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12-31 11:55:30
829家!這是截至2012年12月27日A股首發募股(IPO)在審待發企業的數量。
另據證券時報記者掌握的各家保薦機構儲備項目信息顯示,如若IPO“堰塞湖”現象不能得到及時疏導,這一數字則很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破1000.
1000家IPO在審待發企業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按照2011年A股IPO平均9.86億元的募資額計算,屆時將有近萬億元的IPO融資預期高懸在A股之上。這對羸弱的A股市場而言,無疑是災難性的。
那么,該如何對IPO“堰塞湖”進行有效“泄洪”呢?記者認為,目前至少有6種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供選擇。
基于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戰略,將A股IPO排隊企業向新三板進行分流堪稱是最優的解決方案。
來自國內多家頂尖保薦機構的建議顯示,“在目前800余家排隊企業中,可將其中300家暫時分流至新三板掛牌,300家留在目前的A股發行通道中繼續履行發審程序,剩余200余家資質較差的企業可對其IPO申請進行勸退或否決。”
12月28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告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本次檢查特別關注擬上市企業12項粉飾或操縱利潤的情形。
在目前的時點上,這是一個異乎尋常的政策信號:監管部門非常有可能通過本輪財務檢查,來確定IPO排隊企業分流的具體方案。那些存在粉飾或操縱財報的擬上市企業或將是被淘汰的對象;那些年報利潤下滑較為嚴重的企業極有可能被分流至新三板掛牌;而那些財報較為干凈、具備持續盈利能力的公司將被保留至目前的發審體系內。
在一個成熟的分流方案中,那些被分流至新三板的企業未來仍有機會向創業板(行情 股吧買賣點)或主板進行轉板。記者建議,可將分流至新三板的排隊企業考察期定為1年。1年以后,如若企業依然展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那么將允許其轉板;反之則繼續留在新三板。
第二種解決方案是加快以券商為主導的OTC(柜臺交易)市場建設,并將IPO排隊企業分流至各家保薦機構所屬的OTC市場掛牌,待時機成熟時再進行轉板。
不過,由于目前國內僅有西南證券(行情 股吧 買賣點)一家券商旗下擁有OTC市場,因此該方案可能耗時較長。但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來看,該方案亦符合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戰略。
第三種方案是向海外資本市場“泄洪”,即鼓勵和支持企業赴海外上市。證監會日前發布了《關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申報文件及審核程序的監管指引》,取消了此前“凈資產不少于4億元人民幣,上一年稅后利潤不少于6000萬元人民幣”等財務門檻,僅要求上市企業符合上市地監管要求即可。
上述政策的出臺大幅降低了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門檻和復雜程度。但由于目前海外中國概念股頻遭做空機構襲擊,一些上市地比如美國 、新加坡等掀起了一股中概股私有化的浪潮。在此情形下,目前800余家IPO排隊企業以及數千家處于上市輔導階段的企業中究竟有多少家愿意逆勢赴境外上市尚屬未知。據記者來自于保薦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的信息顯示,大多數擬上市企業不愿意擅改上市地,A股上市的愿望依舊非常強烈。
第四種方案是將目前800余家IPO排隊企業進行封閉審核,發審部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再接受IPO材料申請,直至IPO排隊企業數量回到一個正常的數字。
記者認為,在目前國內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環境下,這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投行業務中有一個簡單的邏輯便是,在整體經濟較差的環境中,一些財務壓力較大的企業將更有沖動通過包裝、造假等手段去冒險闖關上市。通過“封閉審核”,雖然會令一些質地優良的企業延緩A股上市機會,但同時也避免了更多的企業去進行道德冒險。
第五種方案是提高在審企業的財務門檻,同時以更加嚴格的標準審核企業的規范性事項,此外為質地優良的企業提供綠色審核通道。這種方案亦可稱為“有保有控”,堪稱公平有效。如果該方案得以實施,未來IPO發審通過率將會大幅降低,但二級市場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將會得以提升。
第六種方案則是暫停IPO,同時對現有800余家排隊企業的融資需求進行政策支持,比如鼓勵并支持這些排隊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資產支持票據(ABS)、中票、短期融資券等進行融資。待國內經濟好轉之后,重啟新股發行窗口。
監管部門曾于2008年實施過此種方案。彼時全球金融危機肆虐,國內經濟亦承受較大壓力,監管部門于2008年下半年暫停了IPO審核,直至2009年下半年經濟復蘇才重啟IPO。事實證明,這種策略可操作性較強。
不過,一旦IPO暫停,相關產業鏈的各個機構將會面臨比2008年更加嚴峻的經營壓力,比如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IPO咨詢公司、財經公關公司等。前兩年A股IPO的火爆令這些機構大舉招兵買馬,IPO一旦暫停勢必將導致這些機構大幅裁員。因此,暫停IPO雖然是解決IPO堰塞湖行之有效的方案,卻并非最優的方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