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9 00:34:1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很顯然,銀行理財產品限額新規引發了昨日銀行股乃至整個大盤殺跌。截至周四收盤,滬綜指大跌2.82%報2236.30點,深綜指大跌2.63%報930.14點。此外,銀行分類股指慘跌6%以上。市場如此殺跌仍是大超筆者預期,因理財產品亂哄哄地發展到這個份上,給它們“立些規矩”也是早晚的事,并不十分令人意外。
去年曾將銀行理財產品形容成“龐氏騙局”的肖鋼在上任證監會主席后遲遲沒有動作,也不再說什么“騙局”,改用其他復雜的、專業的、溫和的術語,但周四銀行股暴跌又讓投資者回想起他說過的話。
可能碰巧有些其他利空也壓制了股指,有人分析出七大利空:理財產品監管、“國五條”細則陸續落地、平安可轉債獲批、中信證券業績不佳、反腐致白酒股殺跌、IPO或重啟、“丁蟹效應”。
實際上大盤還有些利空,即央行繼本周二正回購后,本周四又進行了300億元正回購,這使本周實際回籠資金量擴大至570億元。目前正值月末、季末,資金本就緊張,管理層仍在回收貨幣,更加反映出政策偏緊的態度。
利好也有些,但市場正處于跌勢,可能很少有人關心。昨統計部門公布,今前1~2月份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17.2%,大大優于去年同期的降5.2%。迄今為止,工業利潤已連續四個月回升。
銀行股無疑承受了理財產品新規的利空,因業績可能受影響。在以往,銀行理財產品有助于提升業務規模,但潛在壞賬損失卻未必同步做實,所以理財產品就提升了表面上的業績?,F在管理層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整頓,雖然有利于銀行業健康發展,但對銀行短期美化賬面不利。
此外,管理層對理財產品監管的加強也對許多其他行業個股形成利空。相對而言,對地產股利空更大,筆者懷疑也許理財新規部分是沖著樓市來的,因地產公司拿地、捂地、捂盤等行為十分不利于樓市調控。
后市方面,筆者不認為殺跌有連續性,不建議投資者跟風殺跌,甚至膽大的可短線狙擊,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有部分投資者相信,理財產品收緊有助于驅趕部分資金進入股市。不管這種預期能否成真,場內一部分投資者必因這種預期而惜售或抄底,從而就造成股指反復。
二是正值月末,下周相信資金面或有所好轉。昨部分交易所國債回購利率盤中上升得極高,正體現出資金的不足,這其實是種“否極”狀態,從博弈角度看其實適合反做。
三是IPO并無具體說法,筆者相信IPO推出的機會和股指高低成反比,即股指越高推出概率越大,反之就低一些。四是今日為新加坡新華A50期指交割日,本身極易產生反復,何況已提前大跌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