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 00:35:0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蘇州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蘇州
繼康美藥業借 “藥房托管”在資本市場頻頻圈地之后,今年3月,華潤醫藥、廣藥白云山以及國藥集團三大巨頭先后針對 “藥房托管”發聲。在決策層尚未出臺配套政策的背景下,醫藥企業就紛紛聚焦于藥房托管,其中意味值得揣摩。
按照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姚宏文今年初的表態:“我們認為部分地區將藥房從門診剝離這一現象,對于切斷醫療衛生人員和藥品之間的直接利益關系將起到一定作用?!边@呈現出并不完全反對藥房托管之意。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與部委態度不同的是,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在2014年藥交會上直言,在目前政策環境下,藥房托管只是因為有利可圖,其行為無法受到法律保護,更重要的是,可能是對藥事服務的毀滅性打擊。
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裁王如偉對此開出藥方,指出只有切斷藥品和醫生隱形利益,才能從根源上破解藥價高企,推動新醫改向前發展。
藥房托管缺乏政策引導
據記者采訪獲得的信息,目前包括國家衛計委、商務部、食藥監總局在內的相關部委,無一針對藥房托管出臺專門的指導性意見或其他文件。但是這不妨礙各大藥企對藥房托管的高漲熱情。
3月17日,廣藥白云山年報顯示,公司貿易業務不斷深挖用藥銷售路徑與網絡,積極開拓新型業務,大力開展藥房托管業務。醫藥公司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梅州大埔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簽訂了現代醫藥物流服務延伸合作協議,采芝林藥業取得了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白云區、黃埔區社區醫院及部分二甲醫院中藥房的全托管。廣藥高調稱,2014年集團充分利用各種機會與資源,全力開拓藥房托管業務,構建大商業新局面。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一位接近廣藥集團董事長的人士表示,廣藥希望通過藥房托管業務,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且,華潤醫藥、國藥集團在廣東都進行了跑馬圈地,廣藥當然不能落后了?!?月19日,國藥集團在年報中也表示,將利用子公司國藥健坤的優勢資源,拓展北京市醫院藥房托管業務。
國信證券研報顯示,未來藥品零加成不可阻擋,藥房將成為成本中心,醫院有動力將其外包。托管企業并非純粹的商業企業,而是有體量非常大的制藥工業,可以享受到自產藥品獨家賣給醫院的高利潤率。“我們認為藥房托管業務的凈利率約為5%~10%,將影響未來產業發展?!?/p>
廖新波表示,不僅僅是缺乏政策引導,還有就是對于已經實施藥方托管的藥企以及醫院方,難以尋求法律保護。
具體來說,藥房托管是有償的經營管理,意愿和受托藥品商業企業通過簽訂托管合同建立契約關系,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在藥房托管的內涵方面,分別醫院與受托方的責任和利益上卻存在托管的概念不明朗,并沒有法律支持。
對藥事服務形成打擊
除了涉足藥房托管關系方自身權益難以周全,從國務院擬推進新醫改向縱深發展的思路來看,目前藥房托管恐對整體改革不利。
按照廖新波的說法,藥房托管后,誰補償醫院財政是一個難題。目前國內不止一家醫院在試點取消15%的藥品加成,而財政補償的途徑為,政府出20%,剩下的80%由醫保來支付?!笆聦嵣夏壳罢@20%并沒有兌現,也使得取消藥品加成成為一個障礙。”
他透露,以廣東省為例,該省取消藥品加成,政府負責10%的財政補償都不是很樂意。試想一下,身為一個經濟發達的醫藥大省面對醫藥分開,投入財政補償時都這般曲折,更何況其他經濟發展狀況不如廣東的地區。
“藥房托管并不是醫和藥的事情,一定是多部門的一種協同。其實醫院的藥房并不是簡單的買賣,它還有很多藥學工作的開展,特殊藥品的管理,藥品不良反應的收集報告、查房等等這些在托管后如何開展,都沒有明確的答案?!绷涡虏ㄖ毖?,藥房托管只是重視藥品的管理而忽視了合理用藥和安全用藥,所以有醫院藥學部認為,這將對藥事工作形成毀滅性打擊。
回溯醫改過往,以藥改為突破口并不是綜合的改革。如果把醫改當成綜合改革,可能面臨的問題會更多。隨著醫院零差價的推行,如何解決醫生的勞動成本變成了一種怪象——以費養醫,過度的醫療行為變成了另一個口徑。
同時,目前面臨的唯低價是取的招投標政策,導致了低價藥消失、過度用藥。這不僅表現在加重患者的負擔,也會帶來潛在風險或使用誤區。此外,進入基藥目錄的藥物品種大部分沒有經過藥物經濟學評價,科學性和依據都有待進一步驗證。
藥房托管后,可能會形成新的藥品購銷利益鏈,受托方與醫生配合,通過開“大處方”、高價藥拿回扣可能更容易。王如偉對此表示,在現有政策背景下,包括藥房托管在內,解決不了藥價高的問題,想要從根源上破解,必須切斷藥品銷售和醫生隱形利益,盡快跟進相關細節舉措,保證監管到位,確保藥房與醫院的獨立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