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7 00:57:56
治水資金從哪里來?一方面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多元融資。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治水資金從哪里來?最新發布的“水十條”已經給出了答案:一方面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多元融資。
今年中央財政治水預算資金雖然大增八成,達130億元,然而相比萬億級的市場需求,仍然杯水車薪,引入民資參與水污染治理成為當務之急。“水十條”要求地方政府于今年底前分別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對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及運行費用分級予以必要保障。
昨日(4月1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根據相關測算,預計到2020年,完成“水十條”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約4萬億至5萬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入約1.5萬億元。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2015年中央財政預算,中央對地方節能環保支出專項轉移支付中,水污染防治資金預算數為130億元,比2014年執行數增加60億元,增長85.7%。然而,相對于萬億級的投入,財政資金投入仍相差甚遠。
“水十條”提出,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多元融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薛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完成“水十條”的主體在地方政府,長期來看需要理順價格稅費機制等,短期則要解決融資,可以大力推行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簡稱PPP)。
財政缺口60%~70%
“水十條”共涉及工業水污染治理、城鎮水污染治理、農業污染治理、港口水環境治理、飲用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以及環境監管等方面。對于資金來源,“水十條”明確提出,要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其中,中央財政加大對屬于中央事權的水環境保護項目支持力度,合理承擔部分屬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的水環境保護項目,向欠發達地區和重點地區傾斜。
根據中央政財預算說明,水污染防治資金之所以增加85.7%,主要是根據《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整合設立水污染防治資金,并加大支持力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中央財政只能在共性的環保問題上發力,環境污染治理還需要地方政府“下功夫”。“水十條”也明確,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是實施本行動計劃的主體,要于2015年底前分別制定并公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對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及運行費用分級予以必要保障。
薛濤認為,財政的缺口是60%~70%,長期來看,需要提高收費等來補充地方財政收入解決資金問題;從短期來看,則需要好的融資模式以解決資金缺口。
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合作
在市場機制方面,“水十條”提出,一方面要理順價格稅費,加快水價改革,另一方面要完善收費政策。在稅收方面,要加快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資源稅稅費改革等工作。研究將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
薛濤說,在水價改革、水資源費征收等方面的改革會挺漫長,這可以解決長期的資金來源,但是體系的健全比較難,至少今年是有些困難,目前第一位的仍是引進社會資本合作。“水十條”也明確提出,在促進多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上,要積極推動設立融資擔?;?,推進環保設備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推廣股權、項目收益權、特許經營權、排污權等質押融資擔保。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授予開發經營權益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
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社會資本對水治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城市污水處理、污水管網建設還包括城市河道整治,目前這些領域都有實際案例。由此可見PPP在水治理方面潛力較大。
薛濤認為,地方從什么渠道拿出1.5萬億元?就是要短期融資變長期融資,模式只有PPP,PPP項目融資規模應該是5000億元左右,但需要考慮地方政府的財政可承受能力。
金永祥認為,無論是社會資本還是金融機構,目前對PPP的積極性都很高,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地方財政承受能力的評價,如果地方財政有承受能力,那么就可以做。“水十條”同時對環保企業給予大力支持,明確“對國內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大型環保設備,必需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關稅。”這將極大地有利于環保企業,有利于PPP項目的實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