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13 00:42:17
眾所周知,科技研發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任何領域的突破都要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和失敗,一般都需要從業者廢寢忘食地干上很多年。而年輕人更樂于走一條創業的道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獲得融資,造成一種成功的假象。
每經編輯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
十一長假剛過,就傳出華為、中興一級供應商破產的消息。10月8日,深圳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發布通告,稱因公司涉訴、銀行收貸等原因導致資金鏈斷裂,從當日起停產。
這樣的新聞似曾相識。過去30年,中國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企業,但其中多數企業的商業化氣息太過嚴重,導致“錢”幾乎成了企業唯一的目標。更可怕的是,中國企業普遍沒有給科技人員足夠的尊重,以至于不重視研發成為企業最致命的弊端。
眾所周知,科技研發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任何領域的突破都要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和失敗,一般都需要從業者廢寢忘食地干上很多年。而年輕人更樂于走一條創業的道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獲得融資,造成一種成功的假象。
談到資本和科技的結合,手機無疑是最佳的范例。只有兼具科技與資本的企業才能真正地做好手機。品味一下世界手機和中國手機的命運差異,大家可能會更清楚地感受到“尊重科技”的重要性。
手機的鼻祖應該是摩托羅拉,他們是最早擁有GSM技術的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他們自己設計手機、定義手機功能、幾乎參與全部的環節,研發周期常常需要1~2年,因早期技術壟斷,摩托羅拉有的是時間搞長期研發。后來技術普及,市場競爭加劇,出現了手機產業鏈的國際化分工。
但站在產業鏈制高點的企業,永遠是重視科技、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那些只有資本的作坊,縱然投入再大也只能賺取微薄的利潤。
拿山寨手機為例,涌入市場的大都是快錢、熱錢,老板們有著大量的資本卻對技術知之甚少,更不會自己搞研發。其生意的本質注定了山寨機短暫且不美好的命運。iPhone橫空出世之后,山寨手機原有的產業鏈哀鴻遍野,而山寨時代的供應商聯發科卻能搖身一變成為智能機時代三大芯片供應商之一。
最近兩年,中國智能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因缺乏核心技術專利、缺乏軟硬件的研發能力,只是虛假繁榮。事實上,除了華為、中興、聯想等少數巨頭重視科技,每年投入大量經費用于研發之外,更多的中國制造商只是抱著“再發一筆橫財”的商業想法。
因MTK的廉價和安卓系統的免費,手機制造業的門檻正無限制降低,這給了商人千載難逢的機會,各路資本密集涌入。首先是互聯網企業的特供機,中國有頭有臉的互聯網企業幾乎全部參與其中,但沒有一家活出名堂來,用硬件卡住流量入口的想法落空;后來,做家電的企業也都殺入智能機領域,效果也不好,這些企業缺少對手機科技的積累,敗走麥城在情理之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健康的企業結構應該是科技決定商業利益,再讓商業利益對科技的發展起到反作用。
比如華為,他們依靠長年的科技研發,沉淀出大量的通信專利,這些科技成果使他們在電信設備、終端網絡等領域攫取了不錯的商業利益,而任正非又舍得把利潤的10%投入到研發之中,最終形成正循環。
或許這種正循環并不容易形成,但中國企業從現在就應該開始著手改變風氣,讓科技從業者獲得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多的尊重。
就像智能手機一樣,技術門檻的降低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核心技術,恰恰相反,只有擁有核心技術,企業才能擁有核心生產力,才會在殘酷的競爭中屹立不倒。
(作者為科技、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