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2017-05-31 18:23:15
曾經在五年前保險牌照大發放浪潮下籌備成立的地方國資背景險企,一度是國內保險市場上備受關注的“一極”,也迎來過規模大擴張的黃金時期,而今大潮退卻,這些地方國資險企的經營狀況優劣,逐漸顯現出來。
5月24日,《華夏時報》記者統計發現,在2016年已經披露的非上市險企年報中,有22家壽險公司虧損總金額高達95億元,而地方性國資控股壽險機構經營同樣并不樂觀,其中因萬能險業務違規收到保監會整改令的東吳人壽去年虧損達3.15億元,今年一季度繼續虧損0.78億元,成立四年多以來總計虧損超過5億元,這家總部在蘇州的全國性壽險公司曾打出的五年實現盈利的目標恐難實現。
“其實不僅僅是東吳人壽,一批在當時成立的國資背景壽險公司現在的經營狀況都并不理想,受地方政府保護在當地發展不錯,但是擴張到全國其它地區經營業務就難有優勢。如今萬能險業務受整頓,這批險企未來如何實現扭虧和保費的增長都有待觀察。”5月25日,國內保險市場一位資深人士受訪時指出。
地方國資險企虧損“樣本”
在2012年成立之初,東吳人壽因與淘寶合作推出“愛情保險”而頗受市場關注,并且依靠網銷渠道使得規模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這家由蘇州國發集團諸多當地國資發起成的壽險公司還你定了“五年盈利、八年上市”的計劃。然而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這項計劃在業界看來無疑顯得空洞而遙遠。
“以蘇南地區為例,現在首要任務是城商行、農商行排隊上市,壽險公司上市計劃不在此列。去年以來,蘇州、無錫兩地的張家港農商行、常熟農商行、吳江農商行、江陰銀行等實現了上市融資,但是分析其上市背景主要還是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和銀行積累的壞賬?,F在蘇州、無錫此前也相繼成立了保險公司,這些保險公司的定位需要關注。在我看來,地方性保險公司不能成為地方政府的錢袋子。而且保險業和銀行業不同,保險公司經營周期比較長,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地方小險企也承受著巨大的扭虧壓力。”5月26日,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分析指出。
值得關注的是東吳人壽歷年的年報,其數據顯示,2013年東吳人壽虧損1.2億元,2014年該公司繼續虧損至2.23億元;2015年實現盈利1億元, 2016年東吳人壽又巨虧3.15億元。令外界擔憂的是,在其最新發布的償付能力報告中顯示,東吳人壽2017年一季度利潤繼續虧損0.78億元。
在去年,東吳人壽一面保費收入繼續暴漲至38.21億元,相較2015年的4.44億元增長了7.6倍,投資收益也實現了8.4%的增長,為7.59億元。但是該公司同期營業支出竟高達49.06億元。
“萬能險是東吳人壽在短期內做大規模的重要依靠,然而隨著監管層對萬能險重拳整治,公司的經營壓力驟增。去年末,中國保監會對9家萬能險大戶的核查中,東吳人壽因萬能險業務整改不到位,被采取暫?;ヂ摼W保險業務、三個月內禁止申報產品的監管措施。盡管去年東吳人壽實現了增資擴股,注冊資本金達到了40億元,在償付能力方面沒有多大壓力,但是業績考驗并不小。”一位接近東吳人壽的知情人士受訪時坦言。
而在蘇州國資系統相關人士看來,東吳人壽是全國第一家地級市設立的全國壽險公司,主要股東都是地方國資,包括蘇州國際發展集團公司、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蘇州創元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而且東吳人壽的管理層也基本是當地國資系統背景擔任,公司經營走向一直都備受外界關注。
“短期之內,公司看不到扭虧的希望。今年大家也看到保險業監管愈來愈嚴苛,對于產品端和投資端的限制都提高了門檻,想要在市場上經營只有穩扎穩打,沒有別的辦法。”這位人士稱。
小險企如何轉型
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東吳人壽萬能險保費收入從去年的35億直接降至14億元,降幅超過50%,而原保費收入從7億多元增至15億元。已經顯示了這家公司開始謀求產品轉型。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大背景下不論是大小壽險公司必須調整的經營策略。
“不論愿不愿意,中短期萬能險產品不能銷售了,一旦違規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而保障型產品規模是需要時間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保險姓保的旗幟下,保險行業走價值發展之路的導向已經確立,小險企的轉型壓力還是很大的。目前一些公司在砸重金建設自己的個險團隊,未來個險渠道的競爭也許將加劇,行業普遍產生費差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目前中小險企現金流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或許今年會呈現增資潮。”對此,上海一家小型壽險公司高管在5月25日受訪時稱。
這位高管也表示,目前該公司為了應對挑戰,已經提出了三大戰略,包括發展專屬渠道隊伍,設置混合制隊伍制度,營銷員可以成為員工,員工制也給予很高的激勵,正道合規管理;設立精致化產品跟隨戰略,比如重疾險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做一些長短期繳費結合的險種結構去適應市場;平衡渠道發展。在個險和銀保渠道做長期和短期、價值與規模結合,通過續收和期交提高經營質量,對中介和網銷等渠道,也嘗試突破。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預測,對于那些資本不夠又耐不住寂寞的小險企股東來說,也許會選擇放棄這得來不易的牌照,未來兩年可能會有一波中小險企股份轉讓的情況出現。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胡金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