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8 22:21:47
圍繞去杠桿的一系列工作已展開,但由于金融機構單方面的歧視、金融深化不夠,無抵押物或金融知識匱乏,很多普通人群、創業人群,特別是低收入、弱勢群體被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連加杠桿的機會也沒有。因此,我們在控制熱點城市居民加杠桿的同時,還要壯大普惠金融、住房金融,支持廣大人民群眾的融資需求。
每經編輯 李宇嘉
圖片來源:攝圖網
李宇嘉
十九大以后,尋求更有質量的增長,而非單單追求速度成為新時代的共識。因此,指導經濟工作總框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更加強調去杠桿。2009年以來,我國共經歷了三次加杠桿,盡管加杠桿促成了中短期經濟回升,但經濟整體的下行趨勢并未改變。
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2018年經濟工作的“三大攻堅戰”,排在首位的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防范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也就是說,去杠桿是2018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外需回暖疊加“新經濟”一枝獨秀,創造了推進去杠桿的寶貴“窗口期”,并夯實了經濟增長的中樞。同時,外部環境也在倒逼,美國減稅,美聯儲加息,全球央行開啟緊縮周期,這或將引致資本流動。
因此,此時主動去杠桿,無疑將在控制風險預期的同時,通過釋放漸進“擠泡沫”的信號,壓縮風險觸發空間。
近來,圍繞去杠桿的一系列工作已展開,如央行等五部委發布的“資管新規”,住建部等三部委規范購房融資等。近年以來,居民杠桿率快速攀升,被認為是此輪樓市繁榮的主要動力。而且,居民杠桿率變動直接影響宏觀經濟中消費和房地產投資這兩大動能,關乎金融體系穩定。
事實上,從2016年底開始,監管層就開始通過占比和規模“雙控”,來抑制居民杠桿率的快速攀升。主要手段包括2016年四季度和2017年,新增貸款中按揭貸款的比例不超過30%,熱點城市月度按揭規模要定量,例如深圳規定每月新增按揭不超過80億元。
今年1~10月,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主要是房貸)的規模為4.5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的4.69萬億元有所下降,月度按揭貸款增速從年初的36%降至10月的25%。但1~10月,居民總貸款卻增加1.03萬億元,短期消費貸款暴增是主因。
截至10月,今年居民短期貸款新增1.6萬億元,接近去年同期的3.5倍,占居民總貸款的26%,占比增加10個百分點。居民借道期限短、成本高的短期貸款加杠桿購房,被認為是一個危險信號。
因此,近期管理層和業內均認為,居民部門當是去杠桿的重點。從業內研究來看,當前我國居民杠桿率存在兩大問題,即杠桿率較高,杠桿水平攀升過快。根據海通證券研究,截至2017年9月份,我國居民部門總貸款已達到39萬億元,再加上5萬億元公積金貸款,居民總負債4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55%,而2007年這一比例還不到20%。
也就是說,不到10年時間,居民杠桿率翻了一倍還多,這還沒有包括未被納入統計的互聯網金融和民間借貸。從債務絕對量看,2015年居民新增貸款4.6萬億元,2016年升到7萬億元,2017年預計達8萬億元,3年時間翻了近一倍。目前,盡管我國居民杠桿率低于美國、日本,但明顯高于新興國家。
同時,我國城鎮社會保障覆蓋深度不足,大城市房價高、生活成本高,教育、醫療等支出剛性增加。因此,居民杠桿率較高,杠桿水平過快攀升要引起重視,套利資金加杠桿更要嚴厲控制和打擊。
一般來說,工業化、城鎮化會提高居民杠桿率。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快速啟動城鎮化,城鎮化率年均提升1.5個百分點(年均進城2000萬人口),遠高于發達國家上世紀50~80年代城市化時期年均0.5個百分點的提升幅度。
同期,我國住房市場化從無到有,近年來范圍和深度不斷擴展,而住房又是大宗耐用消費,需借助杠桿才能實現住房夢。同時,銀行拓展按揭業務,而消費時代也來臨,觀念新穎的80后、9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導,居民杠桿率上升是必然的。
因此,居民債務存量迅速放大,但作為流量指標的GDP,增速已從高峰時的12%降至近兩年的不足7%,從而表現為居民杠桿率快速攀升。而且,資產主導收入的時代,杠桿率高不高,不能只看絕對數,還要看財富(資產)及對負債償還的支撐。所以,用家庭負債率(負債/資產)衡量更可靠,因為它是存量指標。
近日,西南財經大學家庭金融調查中心發布《中國工薪階層信貸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家庭資產負債率僅5.5%,遠遠低于美國12%、日本15%的水平。根據報告計算,有負債的家庭占比在50%左右,城市僅有不到17%的家庭有住房貸款。這一口徑下的消費主體是早期“房改”后低價獲得住房的居民、自建房居民、已還清房貸或一次性付款買房的居民。
因此,從時間看,加杠桿主要發生在近幾年樓市上升階段;從空間看,主要發生在熱點城市。華融證券統計,2016年一二線熱點城市居民債務/本地GDP為65%~70%,三四線城市為30%,近幾年變化不大。從居民債務/可支配收入看,一二線熱點城市為150%,二三線城市為60%,四五線及小城鎮更低。可以看出,多數居民杠桿率很低,甚至沒有杠桿。
從經濟學角度講,杠桿的本質是把未來的收入現在變現,盡管產生利息,但能滿足現在需求,增加當期收入,增加投資、消費、自我提升。從各國實踐看,合理區間內的加杠桿更多地引致了“收入效應”而非“擠出效應”,即增加可支配收入并促進消費。
現實中,由于金融機構單方面的歧視、金融深化不夠,無抵押物或金融知識匱乏,很多普通人群、創業人群,特別是低收入、弱勢群體被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連加杠桿的機會也沒有。
當代城市和農村,廣大居民對金融的依賴越來越深,甚至出現“全生命周期”,如貫穿一生的保險、信用卡和消費融資,青年時期的助學貸款、創業融資(包括農資貸款),中年時期的按揭貸款、裝修貸款、汽車貸等,老年時期的養老保險、“以房養老”等。
因此,我們在控制熱點城市居民加杠桿的同時,還要壯大普惠金融、住房金融,支持廣大人民群眾的融資需求。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