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大雨何時不再讓城市傾倒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5 21:21:00

    水利部、住建部等部門公開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2010年至2016年,我國平均每年有超過180座城市進水受淹或發生內澇。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實習記者 程曉玲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最近,全國多地又迎“看海”季。

    6月21日,武漢12小時內連發9次暴雨、大風、雷電預警,城市內澇致交通擁堵,中考部分科目推遲;

    7月19日,昆明連續第三年在同一天因暴雨積水致交通癱瘓,被網友調侃“7·19是個魔咒”;

    7月24日晚,猛烈降雨襲擊哈爾濱,部分低洼地帶積水嚴重,甚至淹沒路邊的汽車,網友直呼“天漏了”……

    事實上,逢雨必澇、城市“看海”,早已是國內很多城市久未逃脫的“魔咒”。7月22日,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調研城市防汛工作時,連發三問:

    “和以前比,有哪些進步,哪些退步?”

    “淹積水點哪些是新增的,哪些是原有的?”

    “原有的為什么一直沒有解決,到底問題出在哪兒?”

    這顯然不是昆明一座城市的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每年汛期,城市防澇能力都會引發眾多關注。

    在內澇這一偶發災害面前,我們的城市為何一直如此脆弱?

    歷史重演

    昆明可以說是逢暴雨必被淹的“負面”典型。

    早在2013年7月19日,昆明就曾一夜變“澤國”。這場連續12小時降雨量達到190毫米的特大暴雨,讓昆明市內集中于上世紀80年代修建和改造的地下管網陷入癱瘓,全城嚴重內澇。

    面對眾多昆明網友質疑,其時,時任昆明市市長李文榮通過微博回應,“此次昆明主城局部區域淹水,確實暴露出我市地下管網規劃建設滯后和城巿基礎設施的脆弱。我們已就城市地下管網建設進行反思,并對淹水點逐一排查,分析原因、科學整改”。

    如今,6年過去,同樣的歷史仍在重演。7月22日,程連元在連發三問的同時直言,強降雨造成昆明主城區出現不同程度內澇,“充分暴露出我市城市防汛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

    昆明城區內澇 圖片來源:@昆明交警

    同一天,云南網以《連續5年暴雨淹水!昆明何時才能不“看海”?》為題,梳理了近5年昆明暴雨內澇情況,并總結原因認為:一是城市化引起的極端氣候,二是脆弱的地下排水系統。

    近年來,為改善城市排水系統,昆明一直在努力。

    據公開報道,2010年至2015年間,昆明共完成投資80.43億元,新增城市排水管網2072公里,年均新增414.4公里。

    2016年9月,國務院批復的《昆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17年5月,昆明啟動海綿城市建設,以滇池流域為重點,力爭當年開工建設19.15平方公里。

    另有統計顯示,“十三五”期間,昆明主城老舊排水管網改造及泵站工程擬更新改造老舊排水管網100公里,完善排水系統節點100余處,更新改造老舊泵站 35座,重建、新建泵站12座。

    事實證明,即便如此,仍收效甚微。

    反復發作

    這并非昆明一座城市的“煩惱”。

    水利部、住建部等部門公開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2010年至2016年,我國平均每年有超過180座城市進水受淹或發生內澇。

    2017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通知,列出近年來內澇災害嚴重、社會關注度高的60個城市名單,要求其抓緊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補短板實施方案。

    在這份名單中,安徽共14個城市上榜,數量最多;湖北次之,也有10個之多。

    60個近年來內澇災害嚴重的城市名單 來源:住建部網站

    “看海”一詞之所以“風靡”全國,正是與湖北省會武漢有關。

    2011年,武漢遭遇自1998年以來最強的“6·18”暴雨,東湖排水不暢,毗鄰的武漢大學積水嚴重,武大學子戲稱“看海”,這個詞從此多了一層內涵。

    也是從那年開始,武漢開始大力整治內澇。尷尬的是,2013年,當地媒體報道稱,武漢將通過3年努力,投資130億元告別“看海”。結果,3年后的2016年7月初,武漢再次遭遇嚴重內澇,導致地鐵站、火車站停運。

    有分析認為,城市內澇反復發作,與極端天氣頻發有關。近年50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強降雨報道時有耳聞,對城市排水系統無疑是巨大考驗。

    與此同時,我國各大城市地下管網復雜,建設標準過低,也是客觀事實。此前有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一年。這個數字,明顯低于發達國家。

    何謂“重現期”?簡單一點解釋就是,降雨量一年一遇,重現期是“1”;三年一遇,重現期為“3”;如果十年、二十年重現一次,重現期就是“10”或“20”。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以往城市規劃盲目建設道路和各類建筑,是無法推卸的主觀原因。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曉云曾在一篇名為《面對暴雨 昆明需建5-6個翠湖》的文章中指出:“早前的昆明河網密集、相互貫通、排水通暢,雨量正常年份一般不會淹積水。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小河流被掩埋,稍大一點的河流砌起堤壩、閘門限制其流速流量,一些壩塘被填平用來建樓房等,這些都破壞了昆明城市的自然排水功能。”

    如何改變

    為解決我國城市內澇問題,“海綿城市”建設應運而生。

    早在2003年,在《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一書中,北京大學俞孔堅和李迪華即提出,“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這也是國內城建領域第一次出現海綿概念。

    2015年4月,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等16個城市和地區,被列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當前,全國已有數百個城市行動起來。

    不過,即便是那些早就喊出“海綿城市”建設口號的城市,內澇問題依然嚴峻。而海綿城市建設本身,還面臨能否解決水質污染問題、是不是更省錢等爭議。

    在市政排水工程師趙楊看來,海綿城市只是改善城市內澇的方案之一,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從多方面入手,也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建設海綿城市。

    事實上,城市排水系統,特別是地下管網建設,更多是“看不見的工程”,要讓其實現“大改”,不僅難度大,時間周期也更長。這其中,既需要各地在規劃先行和風險預測上的理念轉變,也涉及地方市政部門是否愿意為暴雨這類偶發事件付出高成本的問題。

    趙楊告訴城叔,近幾年,我國地下管道設計標準已開始逐漸提高,但“提標準只是改動一個數字的事,要在全國各地落實下去,沒有那么簡單”。

    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鄭興燦也提出:“地下管道標準提高一點,建設費用就會增加幾倍,而高標準下建成的排水設施,大部分時間是用不上的,你很難說這個錢花得到底值不值。”

    此前,趙楊在“一席”的演講中表示:“大家都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所以就有很多人想花錢建下水道。其實現在最重要的是,評估目前的管網哪一段需要修,哪一段需要維護,而不是一下把錢全砸進去。”

    在其看來,排水沒有什么竅門,就是一段一段管道、一個一個小區去改造,只能這樣踏踏實實去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城市 內澇 傾倒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