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0 16:45:26
盡管特斯拉的股價在近期不斷飆升,華爾街分析師對該股的看法卻已經達到了有史以來最悲觀的水平。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葉峰
自2019年10月24日以來,特斯拉已經在短短73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了193%。然而,盡管特斯拉的股價在近期不斷飆升,華爾街分析師對該股的看法卻已經達到了有史以來最悲觀的水平。許多分析師表示,特斯拉的股價目前已經有些過高,而且沒有得到基本面的支持。
北京時間今日(2月10日)午后,特斯拉概念股異動,截至當日收盤,銀邦股份、道恩股份、旭升股份、永利股份、克來機電、均勝電子、贛鋒鋰業、秀強股份、模塑科技、天汽模和奧特佳等13只個股漲停。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為新能源車環節標桿公司,業績超預期、股價上漲對國內電池產業鏈具有一定映射效果,且特斯拉有望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估值和業績增長空間。
僅不到20%分析師看多特斯拉
據數據提供商FactSet估計,目前約有45%的分析師對特斯拉給予賣出評級,而只有19%的分析師對特斯拉給出買入評級,其余36%的分析師給出的評級則是持有。從分析師的對特斯拉的態度中不難看出,目前已經到了公司在2010年6月IPO以來最悲觀的水平。
圖片來源:FactSet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特斯拉的股價今年以來便一直上揚,其中包括2019年第四季度創紀錄的汽車交付在內一系列利好因素推動公司股價在整個1月份走高。光是今年1月,特斯拉就累計上漲55%。1月29日,特斯拉公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收益遠超分析師預期,進一步推動股價上漲,而且輕而易舉地跑贏了美股大盤。
特斯拉的大幅上漲讓許多華爾街的分析師認為,特斯拉的股價上行驅動因素已經被充分計入股價,公司現在已經脫離了潛在的基本面。
Cancord Genuity董事總經理、分析師杰德·多爾謝默(Jed Dorsheimer)上周三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近期的大漲后,我們已經將腳從‘加速器’上移開了。”多爾謝默在他的報告中將特斯拉的評級下調至持有。此外,New Street Research也將特斯拉評級下調至中性,稱“未來12個月進一步上漲的空間有限.”
多爾謝默和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等分析師認為,未來特斯拉將有一個對投資者來說更具吸引力的切入點。喬納斯在1月16日將特斯拉的評級下調至減持,理由是股價過高,而且無法保持強勢勢頭。當時,喬納斯對特斯拉給出的目標價為360美元。要知道,截至1月16收盤,特斯拉的股價僅為513.49美元,而截至上周五(2月7日),特斯拉股價為748.07美元,漲幅達到45.7%。
Needham分析師吉爾(Rajvindra Gill)上周三在重申他對特斯拉的跑輸大盤評級時表示:“根據我們的經驗,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快的股票上漲速度。”他還指出,特斯拉整整一年都沒有公布過盈利,2019年的收入增長還同比放緩。
投行巴克萊甚至還將特斯拉股價走勢與1999年的納斯達克指數相提并論,稱其仍“從根本上被高估了。”美國銀行則強調了“盡管大肆炒作,仍需保持謹慎”的10個理由,其中包括“不好或不持續”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美國銀行對特斯拉目前的評級為跑輸大盤,目標價為350美元,暗示特斯拉還有53.2%的下跌空間。
仍有分析師給出“買入”評級
其實,并非所有的華爾街分析師都看跌特斯拉,而且FactSet的數據并沒有囊括每一位覆蓋了特斯拉的分析師,看漲評級與看跌評級的比例當然取決于覆蓋特斯拉的分析師人數。例如,Argus分析師比爾·西萊斯基(Bill Selesky)在上周一變更特斯拉的評級上調至買入時表示,“盡管過去存在生產延遲、零部件短缺、勞動力成本超支等難題,但我們預計特斯拉將受益于電動汽車行業的主導地位,并將在2020年及以后得到業績上的改善。”
投行杰弗瑞對特斯拉的評級也為買入,并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對特斯拉)2020年收益前景看好,公司的執行力在2019年有所改善。”最后,億萬富翁投資者羅恩·巴倫(Ron Baron)上周二在接受CNBC采訪時也表示,特斯拉有可能在10年內獲得1萬億美元的收入。
長城證券在最新的一份研報中也指出,除了特斯拉的基本面外,特斯拉預計其2020年全球產量目標為64萬量,銷量為50萬輛以上。此外,“特斯拉上海工廠已于2019年底建成,產能15萬臺,Model Y中國項目已正式啟動,交付后將對特斯拉的全球銷量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特斯拉國產化后將更多的基于本土供應鏈的研發,國產零部件公司也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長城證券的研報中寫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