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0 18:47:25
多頭持續上演逼空行情,滬深兩市今日再度放量拉升,兩市漲停股逾百只,大金融全線爆發。結果在這種行情下,有券商卻持續給客戶發短信,提示大盤要調整。
每經記者 葉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多頭持續上演逼空行情,有券商卻持續給客戶發短信,提示大盤要調整,結果市場連續大漲,成交額也破萬億。這輪行情還能持續否?歷史數據告訴你答案。
持續逼空行情
多頭持續上演逼空行情,滬深兩市今日再度放量拉升,兩市漲停股逾百只,大金融全線爆發,東方財富、紅塔證券、國金證券等近10只個股漲停,此外消費電子也受到追捧,人氣股秀強股份出現了反包,市場人氣爆棚,兩市成交額連續兩日破萬億元。
截至收盤,滬指漲1.84%報3030點,深成指漲2.43%報11509點,創業板指漲2.21%報2186點。
對于A股而言,滬指收復3000點意義非凡。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多空雙方圍繞滬指3000點展開了十余次爭奪。
除了滬指收復3000點外,深市兩大指數近期的強勢表現更讓投資者嘆為觀止。深證成指、創業板指今日盤中雙雙刷新年內新高。其中,創業板指在2月6日升至逾三年高位后,在最近10個交易日內悉數再創新高。
券商也看走眼
有投資者表示,沒想到指數這么快就回補了節后的跳空缺口,而且竟然沒有出現明顯的調整。像創業板指數完全把節后的下跌當成了意外,迅速回到了原來的上漲通道里面,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
近期行情的強勢逼空,不僅投資者看不懂了,連券商也頻頻看走眼,有投資者表示,節后其收到了券商發送的投資建議短信。
該券商2月3日表示,預計大盤短期回調在所難免,可隨后滬指拉出8連陽。
2月12日該券商又表示,大盤進入壓力區,短期出現調整的概率加大,當日下午股指便加速上漲。
2月20日,今日中午表示,短期來看,大盤或有一定的調整壓力,可下午滬指大漲收復3000點大關。
雖然該券商一直在提醒投資者大盤要調整,然而從2月3日至今,滬指累計漲幅11.5%,創業板指更是上漲了23.8%。
行情會持續多久?
本輪行情自2018年底,滬指創出2440.91點以來,持續上漲了一年左右,一輪牛市會持續多久呢?
我們看看歷史上兩個波瀾壯闊的大行情都是怎樣的。
2005年6月6日上證指數在998點開始止跌,這是A股歷史上最讓股民投資者懷念的牛市行情,從2005年開始上漲一直延續到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見到高點6124點,這個點位至今依舊是滬指的歷史高點,而這輪牛市運行時間有2年半。
2015年牛市行情,是距離現在最近的一輪牛市。該輪牛市真正是從2013年6月25日1849點開始起步,一路上漲到2015年6月12日上證指數見到高點5178點,整輪牛市運行時間為2年。
如果參照歷史,那么現在從時間上看行情并沒有走完,況且今時不同往日,長期投資市場的北向資金、基金、險資等持續進場,勢必改變以往的投資者結構,以往的快漲快跌或變成慢牛行情。
另外從資金上看,近兩日A股成交額連續兩日破萬億元。A股歷史上首個單日萬億成交額誕生于2014年12月5日,那正是上一個牛市主升浪的初期,而真正的天量是2015年5月28日,當日成交金額高達23576億元,當時突破2萬億元的成交天數也有5天,均發生在2015年的5月底到6月初,隨后在6月12日,滬指見頂5178.19點。
由此可見,1萬億的成交額并非為瘋狂見頂的征兆,如今的A股市場體量龐大,現有3700多只股票,若平均攤下來,其實并不多。
牛市離不開券商
券商板塊之所以被稱為“牛市標桿”,就是指每每在指數攻克重要關口之際,券商板塊都能有所發力。
回想去年2月25日,到了午后,已經形成普漲的局面,很難區分誰漲得多,誰漲得少。證券板塊股票全部漲停,證券ETF(512880)強勢封板,券商龍頭中信證券成交額達118億元,帶動滬深兩市放出萬億成交,滬指一舉攻克2900點整數關口。
相似的一幕今日出現了,券商股卷土重來,華鑫股份搶在午間休市前封上漲停,東方財富、華西證券、華安證券等午后跟風漲停,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同樣大幅拉升。
成交額不斷增長對券商的經紀業務始終有積極影響,畢竟,任何的牛市都需要真金白銀,反應在市場里面就是成交量的暴漲。
中金公司策略團隊根據歷史數據統計,近期1萬億的單日成交,對應的單日換手率大約在3.2%左右,略高于歷史均值2.4%的水平,但離歷史的“危險區”5.5%或以上的換手率區域還有一定的距離。市場成交量的恢復代表市場情緒在近期疫情好轉、流動性相對充裕、多方面政策支持下進一步修復。但綜合估值、周期來看,市場并未達到“危險區”,中線趨勢可能依然積極。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