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1 23:11:40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日,一位投資者在微博上曬出了最近一年的收益:虧損比例超過96%,絕對虧損金額超過1000萬元。近一年來,A股跌幅最大的股票是北交所的則成電子(BJ837821,股價10.68元,市值7.54億元),跌幅87%。也就是說,這位投資者要么是因為加杠桿導致虧損被放大,要么是追漲殺跌導致本金縮水之后再縮水。值得注意的是,他還不是虧損比例最高的。券商APP顯示,他的收益率還“超過了1.72%的股民”。
這位投資者的遭遇屬于極端個例,但這樣的個例仍然值得探究。各家券商的客戶數量不同,但多的有幾百萬,少的也有十多萬幾十萬,“1.72%的股民虧損比例超過96%”可以視為一個大樣本的抽樣結果,有統計上的參考價值。根據中國結算披露的數據,截至7月底A股投資者開戶數已超過2億,將這個抽樣概率運用到2億的全樣本,那接近虧掉所有本金的投資者數量應當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加杠桿、頻繁交易,是個人投資者產生大比例虧損的常見原因。在實踐中,對于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工作已十分全面,無論是券商開戶做的投資者風險測評分類,還是科創板、北交所等設置的準入門檻,或是融資融券、港股通等具體業務對投資者經驗和資產的要求,都盡到了風險告知和隔離的義務,投資者也通過回答題目等形式了解到了將要面臨的核心風險因素,深交所和上交所還在自己網站等渠道進行了各種形式豐富多樣的知識普及。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不少A股股票的波動性仍然非常大,“妖股”時常出沒,追漲殺跌、頻繁交易的情況仍然十分常見,投資者風險教育的工作仍任重道遠。
有人虧損是資本市場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長期投資,讓盡量多的投資者分享資本市場發展紅利也是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標,這就需要相關各方在投資者教育方面要更注重實際效果。筆者留意到,無論是交易所還是券商,其投資者教育內容更多集中于對市場規則的講解,通過規則揭示風險,其主要的局限性包括:規則的講解往往是一次性的,但交易風險是持續的,投資者入市前了解到的規則未必能很好地執行到長期的交易中去;交易規則是嚴肅抽象的,但人們對于偏抽象的概念是容易遺漏甚至遺忘的,且抽象的概念往往很難傳播。
上述投資者自曝虧損登上熱搜,讓更多的網民切實了解到了“入市有風險”的真正含義,同時也給投資者風險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對具體案例進行剖析的效果要遠大于對繁雜規則的科普。A股股民數量眾多,類似案例并不少見。掌握數據的交易所和券商,在符合規則的前提下,可以根據不同類型,對投資者個人信息脫敏后,展示更多的案例,并對案例的關鍵點進行詳細講解——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個案都是形象具體的,這些案例還能通過社交媒體擴展到更廣的投資者群體,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同時,案例教育具有時效性強、靈活的特點,相關方完全可以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借用輿論的力量維護市場秩序。相信這種持續性的案例展示,能夠真正為投資者樹立起牢固的風險意識,幫其盡量避免過大的損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