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06 23:27:18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 旭
9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主題是“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在發布會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新華社圖
在發布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工信部提問:“近年來,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快速發展,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發揮了積極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高端醫療裝備行業發展?下一步還有哪些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王振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醫療裝備的發展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近年來,工信部積極會同相關部門,強化了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積極做好“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積極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緊密上下游協作關系,打造創新力強、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市場規模已破萬億大關
“我們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王振說,與此同時,組織行業針對臨床需求和疫情防控亟需,加大“卡脖子”瓶頸攻關;并與衛生健康委、藥監局等部門協同建立產品注冊審評應急通道、開展創新產品臨床示范,著力打通產品研制生產、注冊取證、臨床應用等通道。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醫療裝備生產基地。
王振給出了一組數據:2021年醫療裝備產業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達到1.03萬億,近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2%;PET/CT設備國內新增占比實現從“零”到40%的突破,骨科手術機器人、聚焦超聲治療系統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腔鏡手術機器人、人工心臟等170余項產品從無到有、獲證上市;形成了22大類1100多個品類的產品體系,基本滿足了我國醫療衛生健康等領域的需求。
王振說,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積極做好“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實施。
具體而言,一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醫療裝備與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合作,著力突破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等瓶頸。二是推進實施供應鏈生態建設。積極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緊密上下游協作關系,打造創新力強、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三是加強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建設。鼓勵探索“醫學+工業”“醫院+工廠”“醫生+工程師”等多維度醫工協同創新模式,加強安全有效、先進優質醫療裝備產品的研制和生產。四是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加大數字化、智能化醫療裝備研制,推進“5G+醫療健康”試點,支持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發展。五是加快產業集群培育。支持有基礎、有條件的地方創建高端醫療裝備應用示范基地,打造醫療裝備國際研發制造高地。
打造特色智能裝備集群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為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王衛明在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把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發布了“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在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握技術話語權,將我國建設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
王衛明說,近年來,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裝備制造業作為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其數字化轉型成為牢牢掌握裝備制造主導權、開辟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的必然選擇,以及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數字中國的迫切要求。
王衛明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加強部門溝通協作,制定發布專項政策文件,加快推動裝備數字化發展。”
具體而言,首先是補齊發展短板。突破裝備數字化關鍵核心技術,補齊基礎零部件、關鍵軟件短板弱項,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其次,發展智能裝備。聚焦重點領域數字化需求,加快智能裝備工程化和產業化,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裝備,升級換代一批新型裝備,原創發展一批前沿裝備。三是加強應用推廣。面向數字中國建設場景,開展裝備數字化應用場景示范,形成成熟經驗和模式,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和產品迭代升級。
此外,構建發展生態。統籌推進標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壯大市場供給主體,打造特色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