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帶火業態?國內從業者:量產和商用仍是難題,“一老一小”是當前破題點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03 13:06:32

    ◎分析認為,不排除特斯拉將部分產品降頻給消費場景使用,但特斯拉的供應鏈保障,足以讓其開拓人形機器人工業應用的藍海。

    ◎很難招到高端人才,清北等名校學生更是基本沒有——當前,機器人行業面臨核心技術未突破、工程技術人員缺口大、研發成本高、應用場景少等問題。

    ◎要讓人形機器滿足消費者期望的命令式交互,業內預判還需20年到30年。從現有的機器人企業嘗試路徑來看,“一老一小”已成為主要的發力方向。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文多    

    10月1日,特斯拉在第二個AI日上公布了預熱已久的人形機器人。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透露,擎天柱未來產量可達數百萬臺,預計價格不到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23萬元)。

    在從業者看來,“擎天柱”面向C端個人消費者,但它展示的功能和理想中的“家庭保姆”還有距離。

    模型的面世,并不意味著理想完全照進了現實。一方面,目前還沒有真正投放量產的人形機器人;另一方面,正如在機器人領域從業近十年的張樹所說,要讓人形機器滿足消費者期望的命令式交互,業內預判還需20年到30年。核心技術未突破、工程技術人員缺口大、研發成本高、應用場景少等都是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控制成本實現量產之后,落地商用也是個難題。以國內人形機器人的商用情況為例,據張樹介紹,因產品功能和需求之間無法完美適配,不少國產機器人在C端屢屢碰壁,企業也很難實現盈利。相比之下,一些能實現簡單作業的服務型機器人——如配送機器人、點餐機器人等,更受市場歡迎。

    為解決應用場景的缺失,國內機器人廠商也做了一些探索,如建立線下沉浸體驗館、提高單個機器人的使用率;科大訊飛、優必選等企業,則試圖在教育領域尋找更多可能性。在從業者看來,未來“一老一小”或將成為國內人形機器人的重點突破方向。

    擎天柱2萬美元一臺,目標客群未知

    10月1日,特斯拉(TSLA,股價265.25美元,市值8311.53億美元)發布了預熱已久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顒蝇F場,這款73公斤重的人形機器人從舞臺后方走出,緩步來到臺前向觀眾揮手打招呼,持續時間大概一分鐘。

    特斯拉展示的視頻顯示,目前“擎天柱”可以完成下蹲、拿/搬運箱子、抓取物體、澆花等一系列動作,并且可以部署在特斯拉工廠內進行工作,對行走的路徑形成記憶。

    看過宣傳內容后,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給出了評價:人工智能水平較高,運動控制和協調能力還有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把部分汽車使用的技術用到了“擎天柱”身上。現場放出的圖片顯示,“擎天柱”將包含一個2.3千瓦時的電池組,在特斯拉SoC(系統級芯片)上運行并支持Wi-Fi和LTE連接。機器人擁有與汽車一樣的視覺感知,使用攝像頭輸入數據,以神經網絡進行計算。

    至于售價,馬斯克在現場表示,擎天柱的售價將不到2萬美元,最終產量將達到數百萬臺。

    根據馬斯克此前的說法,特斯拉機器人最初的定位是替代人們從事重復枯燥、具有危險性的工作。遠景目標是讓其服務于千家萬戶,比如做飯、修剪草坪、照顧老人等。但最后的使用場景究竟是偏向工業還是消費端,目前未有更多信息。

    擎天柱的使用場景還未下定論,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日前在微信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最后馬斯克在流媒體上“秀”了一把消費級別的應用,不排除特斯拉將部分產品降頻給消費場景使用,但特斯拉的商業野心與供應鏈保障,足以讓其開拓人形機器人工業應用的藍海。

     

    理想照進現實后,人形機器人量產仍需時間

    有了量產計劃,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就指日可待了嗎?

    陳佳介紹,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設計理念中,能落地的共有三大主流。

    一是波士頓動力為代表的極限流,其商業目的最低,投資者限于軍火商。不過,軍用場景放大了其復雜技術應用背景下動力難以兼顧的弱點。

    二是特斯拉為代表的工業流,其人形機器人項目進展主要追隨全球勞動力市場松緊度。

    三是國內主流機器人品牌及索尼為代表的服務流,總體設計思路是將機器人作為人類情感交流與生活伙伴的一種延伸。主要應用場景包括情感溝通、幼教養老、家務輔助、視聽娛樂等。

    隨著人型機器人概念的火爆,供給端反應迅速,今年以來,各廠商對于人形機器人的探索熱情有明顯增長,各自側重的方向也有顯著不同。

    以國內廠商為例,8月11日,小米集團(HK01810,股價8.96港元,市值2242.0億港元)公開了其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鐵大)。今年9月,智能機器人企業達闥還發布了最新版旗艦人形服務機器人Cloud Ginger2.0。

    除了上述機器人外,市場還出現了一些“曲線迂回”的人形機器人。9月28日,優必選發布了一款氫動力人形機器人,擬探索實施以人工智能驅動新能源發展戰略;EX機器人的開發方,蒂艾斯(NQ872099,股價15.00元,市值7.66億元)也推出了一些仿生機器人。它們配有仿生皮膚、鼻子、眼睛,舌頭也可運動。不過,這類機器人目前尚未實現雙足行走,交互程度也相對較淺。

    展覽中的仿生機器人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楊卉 攝

    EX機器人聯合創始人、CEO李博陽8月時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些人形機器人的側重各自不同,仿生機器人看重情感交互;小米的開發思路更像是把技術做個集成,讓機器人以人的形態出現;波士頓動力則更強調行動能力。“大家最終都是希望將人形機器人帶進千家萬戶,殊途同歸。但也要意識到,這些產品,目前其實都沒有面向市場投放(量產)。”李博陽說道。

    至于具體的阻礙因素,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中心研究員王鵬表示,技術決定交互性;服務的人性化程度決定人形機器人是否能替代人工;成本及供應鏈則影響著量產和商業化效益。

    “消費者對人形機器人的整體預期非常高,希望它不僅僅能簡單地問答交互、提供服務。而是希望在人工操作存在一定風險,或是難以企及的領域,去參與生產活動。”王鵬說道。

    技術、算法、資金,這些問題其實已經被機器人行業反復咀嚼過多遍。根據鄭磊介紹,技術方面的難點主要有二,一是模仿人體運動功能,即精密機械設計和動作協調控制;二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使機器人擁有接近人類的語音、圖像識別、智能對話等能力。

    張樹進一步補充說,機器人在模仿人時主要靠算法實現,但目前的核心算法還是通過給機器人做機器學習和“喂數據”,流暢的人機交流難度較大,出錯的概率也相對更高。

    除了技術,成本也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在研發層面,單臺人形機器人動輒百萬元是常態。據李博陽介紹,以仿生機器人為例,盡管沒有投產,但目前市場的報價也在200萬元至500萬元。張樹也指出,上百萬元的單臺投資很常見,問題在于企業能否提供完整的產業鏈,降低零件成本,從而拉低產品價格至十幾萬元甚至更低。

    此外,人才缺口也不容忽視。據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的100個“最缺工”職業排行,人工智能機器人行業人才缺口達500萬人。

    和宏觀數據相比,張樹的感受要更加直觀。據他介紹,自己此前所服務的機器人公司就很難招到高端人才,清北等名校學生更是基本沒有。“很多高才生也意識到了行業問題,不愿意做無謂投入,畢竟商業沒有閉環,意味著待遇不會太好。”

     

    商用落地不暢,“一老一小”成主攻方向

    “為什么說人形機器人,或是服務型機器人商用難?我們碰過壁。”

    在從事機器人領域的多年里,張樹曾負責多個線下門店的運營,面向消費者出售機器人產品;也曾向機場、大型商場投放上千臺機器人設備。但最終結果都不太如人意,究其原因,產品未能對接需求,無法形成商業閉環是關鍵。

    對消費者來說,機器人能提供的服務中,行走和交互是感受最直觀的。但在現有技術下,命令式的交互很難實現。“家庭保姆類的機器人要面市,業內預測還需20年至30年的時間。”

    以市面上某款面向老年人的智能輪椅機器人為例,根據張樹介紹,該款輪椅配有導航功能,售價在萬元左右。“需要坐輪椅的老年人出行是有人陪護的,導航的功能就很雞肋。加上售價也相對較高,消費者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去購買這款產品?”

    張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與這類產品相比,外骨骼輔助行走類機器人更是剛需,但由于技術含量較高,研發起來“燒錢”,目前還未能實現規模銷售。

    外骨骼機器人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此外,機器人還不同于產業鏈穩定的常見電子類產品,眾多的零件和精密的系統,讓人類在接觸它時不得不小心翼翼。李博陽直言,普通用戶操作機器人有難度,一旦操作不當,維修會很復雜。“目前為止,機器人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創新的產品,其標準化程度會相對較差,多源頭的零部件也使得機器人的維護和保養都需寄返原廠。”

    但若不面對個人客戶,遇到的情況可能會更棘手。張樹就曾在與企業方簽完合同、交付產品后多次跑回店里做維修調試。“很多時候我們測試好了,沒問題了,但過不了多久就又要去維修,時間一長客戶也會煩,有的會直接要求退款,有的干脆放在倉庫里不用了?,F在高鐵站、商場里的服務型機器人,基本都‘絕跡’了。”張樹稱。

    在從業者看來,若僅作為一種休閑娛樂的方式,人機交互確實能提供情緒上的價值,這類場景也有繼續跟進的必要。但在一些商業應用端,機器人一旦出錯就會延誤工作。反而是一些對技術要求較低的服務機器人:如餐廳酒店的配送機器人、快遞分揀機器人、在礦山進行危險作業的服務機器人,它們或能替代人力節省成本,或能規避風險,因而有不可替代性,市場普及度要相對更好。

    對二者在市場端的差別待遇,陳佳還給出了另一個思路:國內的勞動力市場還比較松弛,人形機器人一旦量產會影響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因此,國內基本上鎖定了機器人研發總體思路,即居家好伙伴,本質上是寵物的機器人升級版。

    能找準需求的畢竟還是少數,對機器人企業來說,銷路不暢導致無法負擔房租及運營成本,消減門店甚至另謀出路就成了必然。據張樹透露,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均未實現盈利,需靠融資等方式實現生產運營,但也有企業得到資本青睞成功上市,嘗試向剛需場景轉型。

    至于轉型方向,張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C端很難賺到錢,B端或許還有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從現有的機器人企業嘗試路徑來看,“一老一小”已成為主要的發力方向。如國內較早研發人形機器人的優必選,根據接近該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公司已經從toC開始轉向toB,面向學校和教育機構研發人工智能教育解決方案。

    此外,蒂艾斯還在線下打造了“EX未來科技館”,向游客開放。據李博陽介紹,研學部門負責接待孩童,做課程參觀及講解的人員,日程已經超負荷。

    在張樹的從業經驗里,“一老一小”客群既有需求又有消費能力。其中,老年人需要情感慰藉和陪伴,對產品有一定“容錯度”,學生在科技教育普及、培養科學探索興趣的背景下也有很廣闊的市場,是目前比較好的發展思路。

    總的來看,未來人形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隨著人形機器人逐漸進入千家萬戶,無論是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是對經濟發展的撬動,都讓行業倍感期待。

    (應受訪者要求,張樹為化名,除張樹、李博陽,均為10月1日微信采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機器人動態 特斯拉 通用機械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