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網民踴躍參與“我向總理說句話”建言征集 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等話題積極獻計獻策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2 22:19:16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全國兩會腳步漸近。“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

    自2015年起,每年在全國兩會前,中國政府網都會開展“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目前已經連續開展了8次,收到的網民建言數量不斷增長。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言獻策助力發展,2022年12月8日,中國政府網聯合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以及各省區市、相關部委政府網站,再次啟動“我向總理說句話”建言征集活動,活動將持續至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

    這條通道將直達國務院,你的看法和建議或有機會轉達《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

    本次建言征集活動共分14個話題大類,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主體和營商環境,教育和人才,科技與創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完善分配制度,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文化、旅游和體育,其他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連日來,廣大網民通過每日經濟新聞APP、每經網等渠道,踴躍參與建言,提出大量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這一話題尤其受到關注,熱度持續不減。

    網友熱議高校畢業生就業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其中,在社會政策方面,會議要求要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事實上,繼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后,今年又是一個高校畢業生超千萬規模的就業年。據統計,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廣大網民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

    例如,網友“sunny”認為,連續幾年的高校畢業生都號稱“最難就業季”,但2022年疊加疫情的影響,畢業生就業算是遇上了真正的考驗。

    為此,該網友建議,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一方面要靠國家下大力氣促進經濟發展,只有實體經濟真正出現復蘇,才能吸納更多的就業,也才能形成“就業-收入提高-消費增加”的正向循環;另一方面,教育部門應該反思高校擴招多年來的經驗教訓,取得的經驗可以復制推廣,但走過的一些彎路也要反思總結,從而避免高等教育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弊端,要真正重視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培養。

    對于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網友“黃老師”表示,在后疫情時代,大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形勢。是否可以考慮央企、國企類型的用人單位增加實習崗位,對實習大學生進行技能培訓,并且按勞支付一定工資,表現優異者可為其提供正式勞動合同。

    另一位網友“卡阿卡”也提到了加強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問題。該網友表示,當前的大學生往往是高學歷、強理論而實踐技能很弱。希望有關部門,特別是教育、人力部門能在大學根據不同專業開設更多技能培訓課程,緊貼社會產業實際需求,提升大學生的職業技能,以更好地匹配企業和用人單位期望。

    網友“lovechina2023”認為,目前社會普遍存在追逐熱門行業、專業的情況,導致許多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而部分專業和工作無人問津、企業招工難的情況。因此,他建議國家根據經濟發展情況、產業發展方向發布專業需求指南,正確引導學生報考相關專業,避免就業供需不平衡,優化就業結構。

    網友“月”提出,應該提高學科教育與就業的銜接性。他認為,現在很多專業與就業不對口,導致學生畢業后或者放棄所學專業,或者需要馬上更新專業知識,這對剛剛畢業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挑戰很大。

    為此,該網友提出兩條建議:一是應用型專業延長實踐、實習時間,盡快盡可能多地適應崗位需求。二是在學完通用基礎課后再細分專業,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找到興趣方向,二來可以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向。

    促進職業教育助力制造業

    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的重要基礎。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

    2022年4月,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并通過推進普職融通等頂層設計,真正實現職業教育從“層次”到“類型”的轉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同時,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淘汰落后專業108種,升級和補充專業1007種,更新幅度超過70%。目前,全國職業學校共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2萬余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使人才培養結構調整與需求結構變遷更好地對接起來,有力支撐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不少建言就是圍繞著職業教育話題展開的。

    例如,網友“麓山之歌”表示,“希望國家能夠大力正面宣傳職業教育,鼓勵合適的人都來當藍領。”

    這位網友提到,當前我們國家正在全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但與先進制造業不相匹配的是高素質工人卻一直很缺乏,原因就是社會上對工人這一職業有偏見,希望國家通過各種措施消除這樣的偏見,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專業的職業技能,從而助力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網友“好想吃咖喱”是一位在職高任教的教師。該網友認為,現在國內一些領域非常缺乏各種職業技術人才,許多崗位甚至是一人難求。但職業技術工作的待遇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優質生源不愿意學習職業技能、從事職業技術和生產工作。

    因此,該網友建議,國家能出臺政策,引導各行各業提高職業技術工人待遇,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就業歧視問題成關注焦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不少網民圍繞年齡限制、性別歧視等就業歧視問題提出了他們的建議。

    其中,有多條建言針對年齡歧視。如網友“藍色風信子”就提到“35歲門檻”問題。

    該網友表示,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35歲門檻”問題,首先考公考編就設置了35周歲門檻,從而把一些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拒之門外;在國家這項規定的影響下,社會上很多企業也開始劃定隱形的35歲年齡界限,從而讓這個正當壯年的群體陷入尷尬的就業危機狀態。因此,該網友認為,應當從國家層面上放寬考公考編35周歲的年齡限制。

    網友“心若晨希”也提到,35歲、40歲、45歲是現在就業市場的三座大山,年齡一旦超過就很難找到工作,特別是年齡超過45歲找到工作的概率非常低,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離退休還有很長時間,如果失去工作機會將很難保證一家人的生活。

    因此,該網友建議,國家應出臺具體措施保障這個年齡段的中年人也能找到一份工作來養家糊口,倡導企業摒棄年齡限制,從國企做起,為中年人提供一份對口工作。

    網友“劉女士”是一位人力資源行業從業者,其從業8年,工作單位歷經國企和私企,切身體會到兩類企業在福利待遇、工作作風、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她提到,疫情三年,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的工作在穩定性、保障性、合法性、人文關懷等方面較之私企明顯做得更好。

    為此,該網友建議,政府能夠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切實保障民營企業員工的正當權益;同時,國有企業在招聘時,盡量放寬35歲、30歲的年齡門檻。“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發展,35歲真的不是分水嶺。”

    也有網友就性別歧視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網友“Starbuckss”提到,現在年輕人不愿生、不敢生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性在懷孕生產過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會深刻影響到女性的職業發展。

    同時,由于男性的陪產假很短,照顧初生兒的責任基本就落在了女性身上,對女性來說生孩子就意味著家庭和事業的雙重壓力。

    因此,該網友建議,延長男性的陪產假,讓男性分擔女性的壓力,這既能緩解年輕人的生育焦慮,也能相對減輕女性在職場中受到的歧視。

    對于不少企業在招聘用工過程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地域歧視、年齡歧視等問題,網友“單晶硅”提出,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措施對各種就業歧視問題加大查處力度,維護社會穩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職業教育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