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6 22:04:14
每經特約評論員 魏敏
原某券商首席經濟學家、現某公募基金副總的鄧海清博士,最近圍繞年輕人抱怨收入低不敢消費的一番言論引發熱議。鄧博士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真的很不像話,沒有錢花了都是覺得父母給的太少,覺得企業公司老板給的工資太低,卻很少去反思是否自己能力不夠。比如因為自己的專業素質,專業的個人能力水平不夠,所以才有這么低的工資。其實對于國內很多年輕人來講,同樣這點活可能在泰國或者越南,人家可能只要一半工資,一樣能干。
專家言下之意是國內年輕人工資不低,低也是自己的原因,且比下有余,其實算高的。無獨有偶,稍早之前,也有專家建議年輕人不應為錢選工作,畢業生不應該考慮自己能賺多少錢,而是應該在30歲之前的這一階段,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工作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就夠了,工作要和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聽起來是不是有熟悉的“何不食肉糜”味?
專家一詞近些年開始,有逐漸被冠以反智化、污名化的趨勢,背后不無原因。最顯而易見的一條就是專家盡管也多是篳路藍縷,一路奮斗而來,但在身處今天的高位之后,往往會對過往的艱辛選擇性遺忘,從而無法與受眾共情,更懶得換位思考。以前文案例來說,同樣的工作,泰國或者越南的年輕人的確可能只要一半工資就能干,但泰國、越南的物價和消費水準,尤其是房價,比國內如何?等量代換之后,泰國、越南的年輕人即便只拿一半薪資,可能就相當于國內的年輕人拿了高薪。再者,專家看樣子是忘了自己如果去越南或者泰國,令人艷羨的高薪也要降一半?;蛘邍鴥裙静蝗缰苯訌奶﹪?、越南聘一個專家,立省50%。另外,哪個畢業生又不想把工作和愛好結合起來,用不著操心衣食住行。問題是:“我有得選嗎?”別的不說,房租誰來付?所以類似消息一多,年輕人也都淡定了,紛紛認為專家建議的“真好”,下次不要建議了。
回到年輕人能力夠不夠的問題,薪資當然是最直接的體現。但問題是年輕人即便能力夠了,能夠像華為那樣出天價薪資挑選優秀人才的企業也并不多。以往幾年,以“不差錢”出名的幾個互聯網“大廠”相對來說對畢業生的覆蓋面更廣,但隨著這兩年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與“大廠”自身的戰略調整,能夠拿出來的高薪崗位相對少了不少。這就使得本來預期較高的年輕人或落差較大,或只能去薪資低一檔的行業去“卷”,遑論因時代際遇變幻而暫時遭遇困境的土木工程、旅游管理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實際上,盡管我們經常聽聞外賣、快遞、保姆家政等行業有人月入過萬元,但無論是官方數據還是第三方統計的數據,月入過萬乃至月入八千,早已一騎絕塵,超過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數。并且無論哪個行業,即便再有能力,35歲以上跳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苦楚也被專家選擇性忽視了。
口不擇言的專家和一肚子氣的年輕人“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的外部感受也并非沒有改觀的可能。年輕人可以是火焰,要相信依靠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會實現個人薪資待遇以及層次的向上突破,尤其不因暫時的窘境而讓自己陷入新時代的讀書無用論誤區。而專家則可以是海水,要用在沖破社會階層的板結與羈縻,給努力拼搏的普通年輕人爭取更多的可能,這才更有專業人士的擔當。從這個角度去看,上述專家的著眼點搞反了,盯著年輕人去苛求,忘記了自己年輕時的委屈和怨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