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0 11:58:13
每經編輯 畢陸名
2月20日,#女子超市買250斤過期大米索賠被毆打#沖上每經熱榜第一,并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據中國僑網20日報道,近日,重慶渝中區的馮女士夫妻倆到九龍坡的一家超市購買了5袋50斤裝的大米。在他們付完款后,剛想把大米拿出店外,大米的銷售人員突然發現馮女士所購買的這一批大米已過質保期。
馮女士夫婦不滿,向對方要求十倍的賠償。銷售人員并不認可這樣的賠償,僅僅愿意換新的一批大米給馮女士夫婦。馮女士夫婦和銷售人員僵持不下,只能聯系超市的負責人來處理此事。隨后,一名拿著鐵鍬的男子用木把擊打他們。而且這名男子指責馮女士曾經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是一個職業打假人,專門來找超市的麻煩。最終,馮女士夫婦都受了傷,被送進醫院治療。
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已經介入,案件正在審理之中。
圖片來源:中國僑網視頻截圖
那么,買到過期食品怎么賠償?《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據北京日報此前報道,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律師司鵬飛表示,“如今網紅店、網紅產品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跟風‘打卡’時,一定要強化維權意識,網購到了過期、變質的食品,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賠償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賠償金額不足一千元的,可要求賠償一千元。”司鵬飛說。
此外,職業打假人合不合規呢?據半島都市報此前報道,上海錦天城(青島)律師事務所鐘振律師表示,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發布的《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5990號建議的答復意見》中寫道:
“從目前消費維權司法實踐中,知假買假行為有形成商業化的趨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職業打假人、打假公司(集團),其動機并非為了凈化市場,而是利用懲罰性賠償為自身牟利或借機對商家進行敲詐勒索。更有甚者針對某產品已經勝訴并獲得賠償,又購買該產品以圖再次獲利。上述行為嚴重違背誠信原則,無視司法權威,浪費司法資源,我們不支持這種以惡懲惡,飲鴆止渴的治理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僑網、北京日報、半島都市報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蘭素英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