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1 14:22:25
◎去年川能動力的前五大客戶中,天齊鋰業是第五大客戶,涉及銷售額達1.04億元。川能動力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和天齊鋰業的業務為公司“代加工”。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陳俊杰
昨日(3月30日)晚間,鋰礦熱門股川能動力(SZ000155,股價15.93元,市值235.1億元)披露了2022年年報。公司去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04.12%。
相較于財務數字,投資者更關心川能動力的李家溝項目進展。根據川能動力全年年報中的表述,去年,公司全力推進李家溝鋰輝石礦 105 萬噸/年采選項目建設,同時開展部分基建出礦(即井巷工程掘進中產生的副產礦)的銷售。公司將力爭鋰礦項目三季度內選廠建成進入試生產。
去年川能動力的前五大客戶中,天齊鋰業是第五大客戶,涉及銷售額達1.04億元。有投資者在平臺發帖稱,“李家溝礦石沒賣給雅化集團,賣給了天齊鋰業。”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川能動力相關人士求證,對方表示,這一說法不屬實,涉天齊鋰業業務為代加工。
昨日晚間,川能動力披露了2022年年報,公司去年營收38億元,同比減少21.88%;凈利潤7.1億元,同比增長104.12%。
產品分類看,川能動力的營收結構主要來自風力及光伏發電收入、鋰電業務收入、垃圾發電收入、設備銷售收入、環衛服務收入。特別是光伏發電收入和鋰電業務收入均超過10億元。
對于川能動力來講,李家溝項目進展無疑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內容。李家溝已探明的礦石資源儲量3881.2萬噸,平均品味1.3%,氧化鋰資源儲量50.22萬噸,并伴生鉭、鈮、鈹、錫礦等稀有金屬。礦區共有15個礦體,其中 I 號主礦體是目前探明并取得采礦權證的亞洲最大單體鋰輝石礦。
川能動力在2022年年度經營計劃中重點提到,加快鋰礦建設生產進度,推動李家溝鋰輝石礦105萬噸/年采選項目盡快建成投產。不過從結果來看,李家溝項目建設還在進行當中。
目前,公司正在全力開展李家溝鋰輝石105萬噸/年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年產鋰精礦約18萬噸。相比2021年年報披露的李家溝井巷工程等詳實信息,2022年年報對項目進展披露的增量信息并不多。
更多的信息還是來自川能動力的投資者互動平臺回復。比如李家溝項目井巷工程已基本完成,其他工程正按照調整優化后的方案加快推進,采礦系統預計2023年3月底試生產。李家溝鋰礦項目已出產基建原礦,目前銷售良好,價格隨行就市。
根據川能動力的表述,去年,公司全力推進李家溝鋰輝石礦105萬噸/年采選項目建設,同時開展部分基建出礦(即井巷工程掘進中產生的副產礦)的銷售。
在去年年報中,川能動力重點提及會加快鋰礦、鋰鹽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早日建成投產。全力推動3萬噸新建鋰鹽項目、李家溝鋰輝石礦105萬噸/年采選項目建設進度,力爭鋰礦項目三季度內選廠建成進入試生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川能動力的前五大客戶中,天齊鋰業是第五大客戶,涉及銷售額達1.04億元。
有投資者在雪球網的平臺發帖稱,“李家溝礦石沒賣給雅化集團,賣給了天齊鋰業。”
這一猜測的邏輯是雅化集團參股的能投鋰業擁有李家溝鋰輝石礦采礦權,根據協議約定,李家溝鋰礦日后開采、加工的鋰精礦將優先滿足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國理公司的生產供應。
不過在今日,記者向川能動力方面求證,對方否認了這位投資者的說法。川能動力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和天齊鋰業的業務為公司“代加工”。
目前,川能動力的鋰鹽業務由控股子公司鼎盛鋰業開展,主要從事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產品的生產、銷售和研發。去年,鼎盛鋰業5000噸電池級碳酸鋰技改項目建成投運,已投運設計產能為1.5萬噸/年(碳酸鋰10000 噸、氫氧化鋰 5000噸)。2022年度,鼎盛鋰業以代加工和自產相結合共生產鋰鹽產品8731.54噸,較上年同期增長32.6%。隨后,該相關人士向記者證實涉天齊鋰業業務由鼎盛鋰業代加工。
從去年年報能看到,公司在鋰鹽生產方面的動作要快于原礦開采。除開已量產的鼎盛鋰業之外,公司持股比例51%的四川能投德阿鋰業有限責任公司于2022年8月注冊登記,目前開展3萬噸/年鋰鹽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尚未形成收入。
在去年年報里,川能動力用了大段內容提及未來在資源方面的規劃,當中不僅涉及鹽湖鋰,非洲鋰礦,還有鎖定下游頭部企業。公司提到要依托四川省鋰礦資源儲備優勢,積極參與甘孜州、阿壩州等鋰礦資源整合開發。加強對省內已經完成勘探的礦產資源積極獲?。粚κ确稚⑿∫幠2傻V權或存在經營困難的企業進行整合,加快省內鋰礦資源獲取。以合作開發的方式,積極布局鹽湖鋰資源。重點加強西藏、青海等鹽湖鋰資源獲取,采用合資開發、收并購等方式布局鹽湖資源。探索儲備海外資源 。適時布局智利、阿根廷等南美鹽湖和非洲鋰礦,尋求合作機會,適時引入有豐富海外項目開發經驗的戰略合作者,以合資合作等形式拓展海外鋰資源項目開發。儲備上游原料供應。掌握上游礦源確保穩定優質原料供應,綁定頭部客戶方確保未來擴張產能順利消化,與下游知名企業客戶建立合作關系,爭取進入全球核心供應鏈體系,力爭建立與知名下游廠商長期合作關系,保障自身的產能消化。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