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7 12:14:17
“成都是工業牽引,特別是輕工業占比較高,在碳達峰和提前達峰情景下,工業部門仍然是成都破題的部門?!辟R克斌表示,成都如果進一步提高減污跟降碳之間的協同度,減污效率會有明顯提升。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楊歡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
“過去幾年,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取得新的進展,但是也面臨新的挑戰。”4月26日,第三屆公園城市論壇和第六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圍繞《雙碳推動綠色發展,筑牢公園城市底色》作了主旨演講。
在他看來,生態環境的質量是公園城市的底色,它好與不好直接影響最后公園城市建設的效果。“十三五”以來,成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取得“雙贏”的局面,在大氣污染防治、水質改善、生物多樣性提升等領域都取得積極進展。比如,PM2.5濃度下降31.6%、遙望雪山天數達到60-70天,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生物多樣性取得積極進展。
不過,與此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比如,空氣質量與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較大,高水電優勢發揮不充分,在交通結構中公路貨運占比超過95%……“成都是工業牽引,特別是輕工業占比較高,在碳達峰和提前達峰情景下,工業部門仍然是成都破題的部門。”賀克斌表示,成都如果進一步提高減污跟降碳之間的協同度,減污效率會有明顯提升。
“從國際規律來看,當一個國家城鎮化達到50%的時候,逐漸就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城市病,同時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相應水平的時候,城市病里涉及的生態環境、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會顯現出來。”賀克斌表示,當人均GDP達到8千至1萬美元左右,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就會達到一個轉折點。
在他看來,成都在提出和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跟達到的人均GDP也有非常相近的契合。“十三五”以來,成都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呈現出雙贏的趨勢,比如大氣、水質、生物多樣性都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用地結構等方面依然面臨新的挑戰。
比如,空氣質量改善取得很好進展,但是最近三四年也逐漸面臨困難——跟北京等城市相比,改善的速度越來越艱難,“四五年前跟北京差不多都是41(微克/立方米)左右的PM2.5的濃度,而去年北京已經達到30(微克/立方米),成都仍然在38(微克/立方米)左右。”
賀克斌認為,主要的困難在于成都常說的“四大結構”調整。首先是能源結構,化石能源占比達到61%,這是比較大的挑戰。高水電的優勢發揮不充分,化石能源消費量仍然較大;第二是交通結構還是以公路貨運為主,占比超過95%。與之相比,鐵路貨運占比僅為2.4%;第三是產業結構不優,不僅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對進一步打造以空氣質量為重要標志的公園城市的底色有很重要的影響;第四是用地結構,包括工業企業主要分布于兩山之間,給空氣污染物的擴散造成一些特定的困難。
“我們可以看到全球正在推進的碳中和進程,正在使世界經濟的發展從對能源資源依賴走向對能源技術的依賴。”賀克斌認為,這種趨勢給成都建設公園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驅動力。
截至去年末,全球共有130多個國家提出碳中和承諾,已經覆蓋全球80%以上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口,是在世界范圍內對經濟發展影響非常大的主題。在這種背景下,世界經濟正在轉型的標志就是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轉向對能源技術的依賴。
“現在世界的化石能源分布極不均勻,三種化石能源前五位儲量國,占據全球四分之三的煤和三分之二的油氣。雖然風光資源分布也不均衡,但不均衡程度和化石能源不可比,各國都有一定的新能源風光資源。”賀克斌認為,未來各國經濟的驅動力是如何能夠加快合作,建成大規模穩定使用新能源的技術。比如,全球氣候投融資迅速增長,2022年能源轉型投資、綠色債發行和碳市場的總規模一年之內增幅在50%至100%。
在他看來,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包括全球范圍內的雙碳行動,是進一步筑牢公園城市生態環境底色的新動力。根據中國城市二氧化碳總體分析,成都屬于一個“相對較低的人均排放支撐相對較高的人均GDP”的關系,未來碳達峰也是在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走向相對高的人均GDP,“這是比較有利的條件,可以看到未來的驅動力。”
根據不同類型城市碳達峰及部門驅動力分析,賀克斌認為,成都是工業牽引,特別是工業里面的輕工業占比較高,所以在碳達峰和提前達峰情景下,工業部門仍然是成都破題的部門。“如果我們還要考慮通過綠色經濟發展帶動減碳和減污的協同,進一步鞏固公園城市生態環境底色的話,可以看到在工業里面,特別是水泥、鋼鐵、供熱這些工業部門的進一步提升,是未來破解成都高質量發展問題的重要鑰匙”。
與此同時,賀克斌認為,從全國主要的城市大氣污染物排放變化趨勢來看,成都如果進一步提高減污跟降碳之間的協同度,減污效率會有明顯提升。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到2030年成都的空氣質量(PM2.5)可以從現在的3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甚至更好,“‘十四五’達到35(微克/立方米),‘十五五’走向接近上一個臺階的空氣質量。”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