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7 20:38:35
◎此次影片修復,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主導物理修復,算法修復由火山引擎提供技術支持。王悅介紹,修復中應用了AIGC技術,針對老片修復場景,對AIGC視覺大模型在生成質量、視頻任務和效率方面進行了算法優化,讓視覺大模型能夠在視頻場景下更加穩定、優質、高效地輸出內容。
每經記者 宋美璐 每經編輯 董興生
8月16日,抖音、中國電影資料館、火山引擎在北京舉辦“再續時光-經典香港電影修復發布會”。會上,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張小光、香港導演陳嘉上、抖音副總裁陳都燁、火山引擎視頻云技術架構總監王悅共同啟動“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陳都燁宣布,計劃一年內將100部香港電影修復至4K版本。
目前,電影《武狀元蘇乞兒》等22部首批修復電影已經上線。“對我來說,電影的定義只有一種,關在一個大廳里頭,放在大銀幕,一團黑,一群人乖乖坐在那里看電影。”導演陳嘉上道出電影修復的意義,“我希望一次修復之后,小朋友或者年輕人有機會到現場多看幾次,然后你會發現它很不一樣,那么這就是電影。”
圖片來源:抖音供圖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火車進拉西奧塔站》短片在法國巴黎首次公開放映,讓電影進入公眾視野。此后100多年間,膠片一直是電影的重要載體。直到1999年,《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首次進行商業性數字放映,僅用20余年,數字影片就壓倒性地超越膠片,成為主流。
在膠片即將成為歷史的今天,還有不少人為“保護膠片”努力著。技術的進步讓電影從膠片鐵盒中走出,被賦予數字編碼,重獲新生。
“膠片是電影最初的載體,也是目前最理想的影像檔案保存介質。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在2008年就提出口號:‘不棄膠片’,努力使膠片長久地保存。”張小光在致辭中表示,“因為膠片的固有特性,它的壽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衰減,也意味著膠片總有一天會消失在歷史的進程中。因此,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北京庫和西安庫采用最周密、最先進的技術去呵護它們,延長它們的生命。”
公開資料顯示,根據全球130余家電影資料及收藏保護機構統計,自電影誕生至今,保存下來的拷貝僅為總數的10%左右。具體到我國,從1905年到1949年,我國共生產數千部電影,但拷貝保存下來的僅有20%左右,20世紀20年代攝制的中國早期無聲電影,保留下來的不超過10部。
張小光表示,電影修復的初衷就是為了搶救瀕危影片,是保護電影遺產的重要舉措。“現在,我們借助先進的技術,終于使膠片可以進行數字化保存和應用。”
“我看過沒修復之前的膠卷狀態,嚇一跳,原來膠卷已經真實地在消失了,要留下來沒多少機會,把它修復沒多少機會。”陳嘉上看到《武狀元蘇乞兒》修復后的版本感嘆,“當我看到膠卷從這么破的情況下變成現在這個版本,已經不敢多說了。”
導演陳嘉上 圖片來源:抖音供圖
將脆弱的膠片變成數字,是一項緊迫的世界性課題。
對修復工作來說,最大的難題是保留藝術風格和美感。既要恢復影像原貌,又不能把舊片修成“新”的,每一個鏡頭顏色都要符合創作者當時表達的含義。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復秉持“修舊如舊,尊重原創”原則。“修舊如舊”就是要尊重膠片素材的原始性和獨特性,包括它的脆弱性和不完善之處;“尊重原創”就是要還原創作者的初心,以彰顯影片的藝術審美與精神主旨。
《武狀元蘇乞兒》修復前后對比 圖片來源:抖音供圖
以《武狀元蘇乞兒》的修復為例,據介紹,此次修復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和火山引擎共同完成,修復團隊總共有40余人,共用時1個月左右。
中國電影資料館制作部主任黎濤稱,在修復過程中,修復團隊大量參考胡金銓、張徹等武俠片大師的經典作品,學習港片的色調。“在很多影片的修復中,我們都想方設法邀請當年的主創走入修復實驗室。”
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師王崢表示,配光是修復中的一大難題。“因為膠片年代‘光’非常重要,不像現在數字拍攝的時候可能更多是‘影’調色,我們如何把光配好,讓它更有膠片感?膠片感就是顆粒,顆粒是一個度,加多了現在觀眾不接受,加少了它又沒有光影下的那種魅力。”
黎濤認為,現在修復一方面是數字修復,另外一方面是還膠片年代的賬。“因為膠片時代,沖洗和技術過程并不是很完善,會有很多虛的場景。這些年代的漏洞,需要現代來修飾。”
近年來,AI技術的進步,大幅提升了老片修復的質量和效率。“雙方要把長處發揮出來,傳統修復肯定要遵循,我們也要借助AI修復。”抖音相關負責人在找到中國電影資料館合作時說。
王悅舉例說,限于拍攝時期的設備和技術,早期香港地區電影會有不少穿幫鏡頭,如畫面出現威亞線。以往這種情況,只能依賴手工逐幀消除,而AI算法可以自動識別到威亞的位置并進行擦除。
此次影片修復,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主導物理修復,算法修復由火山引擎提供技術支持。王悅介紹,修復中應用了AIGC技術,針對老片修復場景,對AIGC視覺大模型在生成質量、視頻任務和效率方面進行了算法優化,讓視覺大模型能夠在視頻場景下更加穩定、優質、高效地輸出內容。
王悅 圖片來源:抖音供圖
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師王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實際應用中,人工智能能夠解決效率問題,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會把重復性工作交給AI。但同樣也有一些創新工作,比如聲音修復。“一些老片有聲音缺失的部分,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對某位知名演員的聲音進行訓練,就會生成語音模塊,補足缺失。”
另一個創新應用是電影上色。“人工智能非常好,但是懂AI的人不一定懂電影修復,懂電影的人不一定懂AI,我們要把他們銜接起來,所以我們做出了‘人工引導型人工智能上色’,即把某個鏡頭(演員)穿的衣服顏色教給AI,引導AI去上色。”王崢說。
同時,他也表示,目前AI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耳朵稍微變一下角度,就會無法上色,“這種時候就又要靠手工”。
陳嘉上對AI在電影上的應用也有自己的理解。“AI大部分時間是憑經驗做事,可是電影是創作。當你不停重復某件事情,而且完全相信的時候,你就會停在過去。你可以利用AI來做你的起點,千萬別把它變成你的結果。無論是多好看的東西,只要是曾經做過的東西,它就只是一個總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