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0 21:52:25
支付是經濟金融運行的基礎和管道。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支付體系不斷發展完善,從計劃經濟時期憑票購買到當下的網絡支付,從各種規格的紙質票據到遍布大街小巷的二維碼,從舶來品的銀行卡到日新月異的移動支付,支付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而在各類支付場景中,銀行卡作為基礎支付工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85年第一張銀行卡在我國發行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蓬勃發展,銀行卡已經成為重要的基礎性支付工具。而在數字經濟時代,銀行卡數字化成為一個重要命題,備受行業各方高度關注。銀行卡數字化,既是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更好滿足客戶需求的重要選擇,也是銀行卡自我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
銀行卡數字化是指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將銀行卡派生為可用于條碼支付、網絡支付等數字化支付場景的數字憑據的過程。從業務本質上說,數字銀行卡屬于銀行卡的數字化形態,由銀行卡持有人申請并由商業銀行發行管理。數字銀行卡信息由商業銀行生成,并借助銀行卡清算機構的數字化能力支持,通過派生數字憑據裝載于銀行卡持有人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的卡包客戶端軟件,從而應用于條碼支付、網絡支付等各類數字化支付場景。從用戶綁卡、用卡的支付體驗及商戶受理體驗來看,數字銀行卡與現有的銀行卡使用方式基本一致。
毫無疑問,數字銀行卡的出現是銀行卡數字化轉型的里程碑,將對銀行卡支付結算體系帶來積極影響:一是加快銀行卡支付全流程各環節的技術升級和數字化轉型,通過打造完備的銀行卡數字化服務體系,全面滿足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支付需求;二是進一步提升廣大用戶的支付體驗,通過多種線上渠道快速申卡、綁卡和用卡,高效滿足用戶的日常支付需求;三是助力實現支付場景開放繁榮,用戶可自主選擇將數字銀行卡推送至電商、公交、園區等行業場景,構建開放互通的數字支付生態;四是保障支付信息及基礎數據安全,通過支付標記、數字證書、數字印簽、通道加密等技術,更好地保障用戶的資金與信息安全。
但是,數字銀行卡這種新技術的發行和運用,亟待行業層面的頂層設計規劃和統一規則支撐,同時也需要在行業統一框架下建立基礎平臺和支撐能力,支持賦能產業各方的具體實踐。日前,在中國人民銀行統籌指導下,《數字銀行卡技術要求》金融行業技術標準(以下簡稱“行業標準”)印發實施,可謂是恰逢其時。行業標準通過對數字銀行卡的整體架構進行全面闡釋,提出了一種支持我國銀行卡產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技術路徑,將使銀行卡以全新的數字化形態回歸社會大眾視野,其意義和作用十分重要。
第一,助力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進一步提質增速。
銀行卡數字化的關鍵環節是將實體銀行卡轉換為用于數字支付渠道的數字憑據。行業標準構建了以銀行卡數字憑據技術為核心,依托數字憑據發行與認證平臺、支付路由網關等基礎支撐平臺的整體技術架構。在這個總體架構中,支付環節的各參與方按專業化分工構成了角色邊界清晰、功能定位明確的完整交易鏈條,有利于通過金融科技和數字化手段為銀行卡產業各參與方賦能,數字化技術的充分應用也有利于支付業務進一步提質增效。
第二,優化數字化支付場景中的銀行卡支付生態體系。
數字銀行卡本質仍是一張銀行卡,是從銀行卡上派生出數字憑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數字化支付場景。數字銀行卡進一步提升了數字化渠道的基礎支付能力,進一步為產業各方賦能,支持產業各方增強核心服務能力,實現各方協同發展。例如,商業銀行將提升其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全面完整地獲取交易必要信息的能力,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持卡人;收單機構將強化商戶服務能力,提升商戶服務質量與收單業務管理能力;卡包客戶端的運營方將作為重要的參與方,進一步參與到支付生態的構建中來,為用戶提供更加靈活便捷、功能強大的服務體驗。
第三,有助于加強持卡人對數字渠道銀行卡的管理能力。
廣大持卡人在銀行開立的銀行卡賬戶、通過電子渠道產生的數字憑據,都是用戶的數字資產。行業標準推出和實施,將助力普通持卡人強化對各類手機客戶端、移動設備APP(手機應用軟件)上數字化形態銀行卡的管理能力,有利于加強對持卡人的銀行卡信息、個人信息以及支付安全的保護,為用戶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支付服務,增強對用戶的支付權益服務。
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和原銀保監會先后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全面推進和深化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2023年,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邁入了快車道。銀行卡作為重要的支付工具和金融產品,如何加快數字化轉型是產業各方的必答題。行業標準的發布為銀行卡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也為商業銀行、收單機構、支付機構和清算機構等產業各方指明了方向??梢灶A見的是,行業標準的落地實施,將全面推動銀行卡數字化邁向新階段,更好地發揮銀行卡在服務普羅大眾、提高金融服務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持續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基礎服務。
文/董希淼
(董希淼系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