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22:25:15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站在新起點上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緊緊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筑牢實體經濟之基,強化創新驅動之本,激發經營主體之力,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把握發展大趨勢:生產力“煥新”加速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中國空間站筑夢蒼穹,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高鐵飛馳神州大地,5G連通大江南北……
產業不斷迭代,標記著經濟發展的蝶變。
從黨的二十大報告部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到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研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問題,再到“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新征程上,一場宏闊布局正在展開。
“新質生產力以新技術新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過程,就是對產業體系進行系統性重塑的過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表示。
無論是“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是“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都傳遞出現代化產業體系與新質生產力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鮮明信號。
近日,比亞迪、名爵、零跑、小鵬、阿維塔等眾多中國品牌亮相德國慕尼黑車展,新款電動車開啟歐洲首秀。截至今年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突破2000萬輛。
從“電動化”到“智能化”,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跑出“加速度”,逐步在世界汽車產業擁有真正的話語權。這背后正是生產力不斷“煥新”引領產業體系騰飛的縮影。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加速進化,中國的先進制造、海洋產業、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活力涌動……
“新質生產力將推動產業體系向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方向發展,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在新質生產力領域,我國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包括在人才、技術、資本,以及市場規模、產業體系、創新生態等方面。
從實力看——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
從潛力看——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隨著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綠色低碳轉型等加快推進,超大規模市場蘊含巨大潛力。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指明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意味著我們要更快擺脫對傳統增長路徑的依賴,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有利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說。
下好產業“先手棋”: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的競爭力
9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則通知引發關注:面向未來制造、未來信息2個前沿領域,聚焦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個重點方向,組織開展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培育新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朱克力表示。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體系,但仍然存在不少“斷點”和“堵點”。當前,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機遇,補齊短板弱項,加長長板強項,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向“實”——堅定不移筑牢實體經濟根基。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1.8%、13.9%;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總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視頻產業規模超過3萬億元;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已達到66家……一項項數據,呈現出我國推動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堅實步伐。
向“新”——新支柱新賽道破浪向前。四川面向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建設23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北京瞄準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精尖產業,打造發展“新引擎”;西安重點支持增材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迅速壯大……近段時間以來,各地新興產業布局重點愈加明晰,動能釋放愈加蓬勃。
向“未來”——瞄準更多前沿領域布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嶗山腳下,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今年初掛牌。“總投資145億元的8個項目正在加速建設,未來這里將建成賦能青島產業發展的AI創新高地和算力基礎設施支撐高地。”青島市嶗山區副區長劉凌說。
合肥高新區,短短幾百米長的云飛路上匯聚了幾十家量子企業。合肥市在創新支持、成果轉化、試點工程、場景建設方面多管齊下,加速量子科技成果從“落地生根”到“開花結果”。
不斷涌現的新產業新業態,正在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牽好創新“牛鼻子”:持續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作為支撐。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必須加快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提升產業能級,持續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在提高產業體系完整性上下功夫。聽不到人聲鼎沸、看不見火花四濺。走進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的智能車間,“一鍵式”的自動化高爐煉鐵、遠程智能管控體系,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鋼鐵廠的印象。“智能制造大潮澎湃,企業加快尋求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董事長錢剛說。目前,我國各地已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智能制造新場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斷涌現。
——在提高產業體系先進性上下功夫。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新興技術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數字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進方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布局開拓新領域新賽道的引領性技術,夯實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
——在提高產業體系安全性上下功夫。C919大型客機投入商業運營;國產首艘大型郵輪順利出塢;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產品獲批上市;“東數西算”工程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全部開工……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再上新臺階,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今天的創新科技,孕育著明天的“產業地標”。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深刻認識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培育新興產業競爭力,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加快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和持久動力。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劉慧、潘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