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太空旅游并非“兜風” 劉嘉麒、王小勇、吳季三位科學家講述“星際穿越”終極使命

    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2 11:35:23

    ◎人類十分向往太空旅行,想親眼目睹無垠的星空、絢麗的星云、閃爍的星辰,但這場旅程并不容易。

    每經記者 杜蔚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科幻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未來世界的景象和人類在太空中的生活。這些想象不僅讓我們感到震撼,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而現實中,科技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推動著太空旅行的進步。我們現在已能前往國際空間站,甚至進行更遠距離的探索。

    那么,對普通人而言,太空旅行究竟距離我們還有多遠?10月21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副所長王小勇,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圍繞這個話題進行了主題演講。

    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能清晰地了解到,人類是否一定要去太空,科學家如何將科幻變為現實的太空探索之旅,目前我們人類已經做到了哪些太空旅行的技術難點突破,以及在這場充滿未知的旅行中,我們必不可少的“利器”是什么。

    “比起137億年的太陽系,地球是青壯年,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再過1.5億年,我們生活的地球會是一副怎樣的模樣?

    “亞洲大部分往南走,非洲基本上到了北半球,中國快到赤道了。”一開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就通過一幅幅生動的卡通圖片,揭示了地球的形成以及演變過程。向與會者展示了未來地球的樣貌。“這并非科幻,也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經過周密測量分析之后繪出來的。”

    劉嘉麒講述1.5億年后的地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劉嘉麒說,如果將46億年的地球“濃縮”成24小時來看,“我們人類只存在了1分多鐘。我們應該感到幸運,還能在整個宇宙中有這么一瞬。當然這個時間很短,也很寶貴”。

    我們人類的生存依靠大自然,但我們的社會發展卻是靠消耗資源。“所以要是沒有礦產資源,就沒有這個世界。”劉嘉麒認為,人類在向大自然獲取的過程當中也給自己帶來災害。

    在劉嘉麒看來,世界任何生命物體都有生老病死,地球也不例外。“我們的地球現在不到46億年,相對于137億年的太陽系來講,現在還是青壯年,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吸取孔子的智慧。”劉嘉麒說,孔子是生態文明最早的倡導者,其“天人合一”的理念即為生態文明的最早映射,“我們老祖先對生態文明、對人類生存早有高超的認識和智慧”。

    劉嘉麒指出,我國經濟現在增長的態勢基本上“處于工業文明的模式,資源能源消耗又多,環境破壞也相對嚴重,所以必須節約,節約減排,保護環境,實現生態文明”。

    “光是太空旅行的利器,使我們走出地球不再是科幻”

    “光學在宇宙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人類認識地球,發現地球,理解地球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人類認識太空、理解太空、掌握太空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副所長王小勇認為,在太空探索中,光學技術具有無限的可能。“隨著光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光學技術在我們太空旅行中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在太空旅行中,有哪些東西必須攜帶?“早期的探索讓我們對宇宙有了認識,也確定了一些我們將要更精細探索的目標,使得太空旅行有了自己的目標。隨著空間站建設,火星、月球探測技術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太空旅行的技術也在不斷強化,太空旅行真的成為我們可以預見的一定會發生的事情。”王小勇表示,太空旅行一定會需要三樣東西:感知、通訊、導航。

     

    王小勇現場演講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王小勇認為,感知會指導我們如何在太空中航行,“當有一天人類所生存的地球不能容納,我們被迫離開地球,去一個未知的宇宙,我們目標不可知,所以要通過光學手段進行掌控。另外在我們的飛行過程中,會有一些小行星、隕石甚至是外星飛船等對我們造成威脅,怎么感知和及時地預警和反應,都非常重要”。

    太空旅行中,光學通訊也必不可少。“大家可以想象,太空旅行時飛船需要跟地球建立聯系,把數據及時傳回,同時接收指令和相關信息指導太空旅行。所以,光通訊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過王小勇直言,在太空里面進行光學通訊難度很大。

    再者就是導航技術。“導航系統也叫PNT技術,未來在太空時,我們現在的導航技術已經不適用,因此全自主的導航技術是我們未來太空旅行中非常重要的技術。”王小勇說:“未來太空旅行是個系統的技術,需要整個太空飛船具備智能化,以及極強的交互能力。另外,航行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未知,不斷升級,光科學可以起到很多的作用,所以未來光學技術的發展,一定可以給我們的太空旅行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王小勇進一步強調,理解光、認識光、掌握光是探索宇宙非常重要的一步,“太空旅行面臨著很多未知和困難,光又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充分地利用光、掌握光、控制光,讓它成為旅行中的利器,使走出地球走向太空旅行不再是科幻”。

    若想直接領悟太空帶給人類的啟示,就需要更多人走出去

    人類十分向往太空旅行,想親眼目睹無垠的星空、絢麗的星云、閃爍的星辰,但這場旅程并不容易。

    “進入太空非常非常難,我們人類已經用了60多年的時間克服地球引力。”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表示,其實人類進入太空已經超過60年,距離最后一次登月,也將近50年了。政府投資的載人航天活動,如阿波羅計劃、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都在技術發展、拓展人類認知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只能把很少的人帶入太空,主要原因在于“目標的政治性和經費投入巨大,往往會遇到不可持續的問題”。

    吳季現場發言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吳季指出,倘若我們人類要走出地球搖籃,直接領悟太空帶給人類的啟示,就需要更多的人走出去,而不僅僅只是幾個航天員。

    “因為,這已經不是政府航天應該承擔的職責了??上驳氖?,近年來商業航天、新航天發展迅猛,如SpaceX、藍色起源、維珍銀河以及中國的眾多企業,都在努力地降低進入空間的成本。人類大規模走出地球搖籃,不斷地來往于地球和太空,甚至月球之間的太空旅游正在變為可能。”

    太空旅游不僅是一次令人興奮的體驗,更是一個具有深刻思考的探索。“從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來看,太空旅游的到來一定會伴隨著人類對自身、對地球的認識的演化和改變,文明地球就是航行于宇宙中的一艘‘飛船’,我們人類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這艘飛船上的船員。我們人類整體在這艘船上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吳季表示,“因此太空旅游的意義要遠大于‘兜風’,甚至大于發展航天經濟。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并走向一個更文明的階段的必然”。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旅行 中國 旅游 科幻 航天科技 太空探索 商業航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