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7 15:32:12
每經編輯 孫志成 杜宇
近日,一篇名為《職工注意!2024年起,職工醫保繳費將徹底改變》的文章和相關截圖在部分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網上傳播。
國家醫保局經核實,文章中“職工醫保費將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個人將不再有自己的醫保賬戶”等相關內容純屬造謠。
國家醫保局:相關內容純屬造謠據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號10月27日消息,近日,一篇名為《職工注意!2024年起,職工醫保繳費將徹底改變》的文章和相關截圖在部分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網上傳播。
經核實,文章中“職工醫保費將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個人將不再有自己的醫保賬戶”等相關內容純屬造謠。
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和《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4號)要求,各地醫保部門通過開展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建立健全職工醫保普通門診統籌,切實提高職工醫保參保人門診保障水平。改革后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制度仍然保留,保持3個“不變”:
一是個人賬戶結余的歸屬不變,改革前的歷史結余和改革后新劃入形成的結余仍然歸個人所有,用于個人及家屬的醫療費用等支出,且可以結轉使用和繼承。
二是在職職工個人繳費的比例、流向不變,仍然全額劃入個人賬戶。
三是退休人員不繳費的政策不變,個人賬戶資金仍然由統籌基金劃入。目前改革已取得積極成效,職工醫保門診待遇水平穩步提升,2023年上半年普通門診統籌惠及職工醫保參保人11.24億人次。網上流傳的“取消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相關文章內容和截圖完全是造謠,我們保留追究相關造謠者責任的權利。
圖片來源: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號
另據重慶辟謠官方微信號,10月26日,有自媒體發布,“2024年將取消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經向重慶市醫保局核實,為不實消息!并提醒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據網上流傳的相關文章顯示,根據新的規定,從2024年1月1日起,全國職工醫療保險費收入不再計入職工個人賬戶,而是全部劃入社會統籌基金。也就是說,屆時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將不復存在。這標志著我國將全面實施社會統籌的醫保制度,取消個人賬戶。
經向重慶市醫保局核實,該流傳信息為不實消息。按國家統一安排,職工醫保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建立普通門診統籌報銷,調整個人賬戶計入方法,并不是取消個人賬戶。我市相關工作正按要求推進。
“重慶辟謠”提醒廣大網民: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自覺抵制網絡謠言,共同守護清朗的網絡空間。
去年居民醫保參保人數為何下降?官方回應近日,基本醫保參保數據引發社會各方面關注。
10月25日,國家醫保局官網發布消息,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稱,由于參保質量提升、參保數據去重等原因,2022年居民醫保參保數據為98349萬,雖較上年數據表面上有所下降,但由于重復參保等情況顯著減少,真實的總體參保人數實際上還略有增加,基本醫保參保大盤保持穩定。
據介紹,2022年,中國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部分原來參加居民醫保的民眾轉為參加職工醫保,基本醫保參保數據呈現“居民降、職工增”的趨勢,越來越多民眾參加職工醫保。五年來,居民醫保參保數據從102778萬下降到98349萬,職工醫保參保數據從31681萬增加到36243萬,特別是2022年職工醫保參保數據增加達812萬。
二是民眾重復參保等情況減少,更真實地反映了參保情況。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持續開展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民眾在多地重復參保的需求明顯降低,重復參保數據顯著減少,再加上規范參保統計口徑等因素,累計減少超過4000萬。尤其是2022年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上線后,全國醫保數據全面互聯互通,異地就醫結算更加便捷,重復參保數據減少的現象更加明顯。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客觀看待重復參保等數據瘦身的同時,也應看到,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居民醫保的補助力度,2022年財政補助居民醫保6355.77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于居民醫保參保人人均享受646元財政補助。在此基礎上,困難群眾還享受個人繳費資助,全國累計支出223.8億元資助9777萬困難群眾參保,其中476.46萬特困人員享受個人繳費全額資助。同時,國家還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11405萬納入參保動態監測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達99.9%以上。
這位負責人指出,客觀上看,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深化,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持續發展,可以預見未來居民醫保參保數據在一定時期內會呈現略有下降的態勢,甚至總參保數據也有可能縮小。
編輯|孫志成 杜宇 易啟江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號、重慶辟謠官方微信號、國家醫保局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