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26 22:24:58
GDP跨越“2萬億”之后,超大城市成都已錨定新目標: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短短五年邁上新的萬億臺階,增長動能從哪里來?
一個普遍共識是,區域乃至國際競爭的根本是生產力競爭,其核心在于科技創新。
而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四川、成都被賦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國家戰略疊加區域內生動力,科技創新成為影響成都乃至全球城市未來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這其中,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承載地的四川天府新區,無疑肩負重任。
今年前三季度,天府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68億元、同比增長7.1%,不僅增速跑贏四川省、成都市平均增速,更是迎來創新策源轉化領域一系列重大突破。
“以科技立城、以創新謀遠。”這座被寄望于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的國家級新區,如何助力撐起全國經濟和科技創新“第四極”?
成都科學城 天府新區供圖
筑 基
放眼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成長軌跡,其本質競爭力首先來自全球前沿科技力量的集聚。
從成都市中心南下30多公里到達興隆湖,樓宇林立于綠植中和諧共生。興隆湖畔,矗立著一座造型源自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峰輪廓的石雕,名為“世界之巔”,寓意勇攀科創高峰的精神。在當地看來,這背后也彰顯著天府新區“科技立城”的初心與堅守。
掛牌西部地區首個國家實驗室,落戶中科系、中核系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6家,布局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66個;布局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6個、科教基礎設施7個、科技創新基地22個……多年來,瞄準“創新策源高地”定位,天府新區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今年5月,興隆湖畔再迎重磅落子: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正式揭牌,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等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同日啟動建設。
未來,在環興隆湖周邊約100平方公里范圍內,還將聚焦先進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要領域打造原始創新集群,做強科技創新中心內核。
不過,撐起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僅在原始創新上發力顯然不夠。
如果將原創成果看作是“0到1”的原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則是推動實現“從1到100”的關鍵跨越。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均釋放出強烈信號:在推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
今年初,成都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定為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加快成都科創生態島建設”正是其中一項。
地處成都科學城核心區,科創生態島的區位優勢可謂得天獨厚——周邊密集布局著以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為代表的高能級科研機構資源,以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科研戰略資源,以超算中心為代表的領先科研基礎設施資源。
如今,位于興隆湖東側的科創生態島1號館已啟動試運行,布局科技政務、科技金融、技術轉移等6大服務功能,入駐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等科技服務機構30余家,提供技術合同登記、知識產權申報等各類服務事項90余項,已為超100家企事業單位提供科技服務。
目前,科創生態島正開通“科創服務直通車”,上門服務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海康威視等重大功能平臺和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團隊就地就近孵化轉化??梢灶A見的是,作為成都首個以服務科技產業為功能的載體,科創生態島將推動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這里“登陸上岸”。
而從重塑區域科創核心競爭力角度看,在各地爭相搶占科技成果轉化制高點的當下,定位“綜合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聚集區”的科創生態島加速落成,將成為成都乃至四川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撐起全國科創“第四極”的關鍵一環。
活 水
進一步看,通過集聚重大科技力量完成“筑基”之后,活躍“生態”是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的另一個重要考驗。
例如,倫敦在創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吸引了推特、英特爾、亞馬遜等眾多全球知名創新型企業,為其提供源源不竭的創新動力。這些創新型引擎企業與國際研發體系緊密銜接,推動實現全球創新資源的配置及價值轉換,進而融入乃至引領全球高端產業科創體系。
公開報道顯示,今年以來,天府新區先后赴馬來西亞,以及中國蘇州、廣州、香港等地招商推介,期間更是密集走訪當地高能級企業,向外界釋放政策機遇與投資信心。
用當地媒體的話說,“每到一處,四川天府新區招商考察團成員都不遺余力向企業家們詳細介紹四川天府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主動靠前挖掘投資合作信息,搶抓面對面洽談有利契機落地深化有關項目合作。”
努力的成效正在顯現。數據顯示,天府新區已吸引新經濟企業兩萬余家,引育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100家,落戶高能級500強企業及行業領軍企業34家,新建產業載體1152萬平方米。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小型科技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日益完善,覆蓋全要素的科創“大生態”正加快形成。
一個典型案例是,2016年3月,清華大學依托學校電機系,在天府新區落地成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開展能源互聯網前沿研究和產業培育。
作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首個科研平臺,研究院成立8年來,實際承接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和省部級重大項目56個。實際獲得競爭性項目合同613項,合同額7.35億元。培訓雛鷹企業11家,加速瞪羚企業56家,在川落地企業14家,在新區落地企業11家。
科創生態要素中,領先企業與高端人才向來密不可分。
“只有將真正有原創成果、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吸引進來,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釋放人才創業潛能,才能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婉華深知創新人才的強大驅動力。
如今,研究院匯聚各類高層次人才400余人,其中碩博人才占比超70%,海外人才占比20%,平均年齡只有33歲。
這僅是區域創新人才吸引力持續提升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天府新區已引育“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856人,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天府峨眉計劃”專家35人、“天府青城計劃”專家12人,天府新區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工作連續三年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聚 勢
以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聚勢賦能,天府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本”的思路明晰。
一方面,筑強“策源地”創新引擎,優化創新生態體系,系統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和關鍵優勢。與此同時,以“建圈強鏈”理念變革產業發展方式,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速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近5年多來,天府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兩個千億級臺階,綜合實力進入國家級新區第一方陣。眼下,創新動能的乘數效應仍在不斷釋放。
興隆湖南岸,鳳棲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將工廠“搬上樓”,打開都市工業發展新空間;新興產業園內,大鵬無人機制造基地全面完工,正實現可控自主化的工業級無人機生產能力,打造“工業無人機生態圈”;天府動力源重點片區,全國策源轉化能力最強、產業鏈條最完備、上下游協同配套效率最高的航空全產業鏈正加快建圈強鏈……
目前,天府新區集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以及高端服務業,已培育形成3個千億級、11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數字經濟規模突破3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服務國家戰略的語境中,天府新區不僅要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本,還承擔著創新推動公園城市先行區建設的重任。
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早已將這一使命刻入城市規劃建設的“基因”中。
例如,成都科創生態島作為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在全球為數不多的復合型地標,在設計之初便意在探索“未來城市的發展樣本”,將整座島打造為功能高度復合的綜合性社區。
隨著以湖為核心的“湖城生態圈”全面構建,興隆湖與環湖布局的成都科學城也成為天府新區生態價值多元轉化的生動案例:以生態投入吸引高水平的產業投資,又以公園城市品牌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今年10月1日,《四川天府新區條例》正式施行。立法給予天府新區更大的改革和創新空間,強化放權賦能聚勢發展。
對于高速發展中的國家級新區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破除發展障礙、凝聚強大合力的重要機遇。
國家、省市層面的重磅利好不斷落地,在探索公園城市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天府新區重任在肩,亦大有可為。 李夢/文
封面圖片來源:天府新區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