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05 20:17:21
◎盡管去年第二季度的當期滿意度和信心再次出現下降,但令人欣慰的是,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當期滿意度、一年期和五年期信心持續回升。五年期信心的波動振幅要小于當期和一年期,五年期信心更為穩定。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意把握和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系提升微觀主體信心。馬京晶認為,要珍惜現在的信心回升勢頭,堅定方向,多措并舉,持續采取更有效的經濟促進措施,穩就業、促增收。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梁梟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傳統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增長還是衰退將影響人們對經濟的信心。GDP、失業率、通脹率等較為顯性的宏觀經濟評價指標十分常見,而評價消費者信心的隱性微觀指標并不多見。
作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國發院)管理學副教授(長聘)、木蘭學者、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副院長,馬京晶自2018年以來做了一項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CCI)的研究。通過全國范圍有代表性的大樣本調查和大數據輿情分析,了解消費者對總體經濟發展和多個重要消費領域的滿意程度和未來預期,進而反映和預測中國宏觀經濟指標和消費情況,實現跨地區、跨人口、跨時間的對比,輔助各級政府、企業等主體決策。1月6日,她將在北大國發院MBA講壇分享中國消費者信心觀點。在分享之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消費者信心的話題專訪馬京晶。
根據馬京晶的研究,中國消費者信心在2023年下半年回升。盡管消費者信心處在一個逐步回升的過程,但各個領域的回升幅度并不一致。其中,居民支出大項住房領域的消費信心恢復緩慢。
在她看來,目前已觀察到各領域的消費者信心持續兩個季度回升,但持續的上升是基于對未來收入和就業的信心。如果對未來收入和就業的信心無法恢復,消費者很難持續消費,消費是很難被單純刺激出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意把握和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系提升微觀主體信心。她說,要珍惜現在的信心回升勢頭,堅定方向,多措并舉,持續采取更有效的經濟促進措施,穩就業、促增收。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綜合反映并量化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的指標,主要由當期滿意指數和未來預期指數構成。國際上已有諸如密歇根指數和諮商會指數等成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密歇根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數據是來自對500個至600個家庭的電話調查;諮商會指數的數據是來自對5000個人的問卷。鑒于中國國情的獨特性,這些指數體系難以全面而系統地刻畫中國消費者信心現狀。
基于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通過全國范圍有代表性的大樣本調查和大數據輿情分析,了解消費者對總體經濟發展和多個重要消費領域的滿意程度和未來預期,進而反映和預測中國宏觀經濟指標和消費情況,實現跨地區、跨人口、跨時間的對比,輔助各級政府、企業等主體決策。
“中國人口更多,地域差別更大。我們每次選取的樣本量有1.5萬人,問卷內容針對經濟總體、工作狀況、收入狀況以及各個消費領域的當期滿意度,還有對各個消費領域的預期消費。”馬京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了消費者信心指數樣本篩選的過程,樣本量按照性別、年齡、地域等交叉抽樣,剔除了一些重復存在、數據丟失等無效數據。
根據消費者信心指數,總體來講,去年下半年各個領域的消費信心均出現回升。從2023年6月底開始,當期滿意度出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上升拐點。當期滿意度的拐點斜率是高于一年預期消費、五年預期消費。截至去年12月,當期滿意度的水平已接近2020年初的值。
“從2019年至今,中國消費者的一年期信心是高于當期滿意度的,五年期信心是高于一年期信心的。這個說明普遍來講,大家認為生活會越來越好。”馬京晶說。盡管去年第二季度的當期滿意度和信心再次出現下降,但令人欣慰的是,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當期滿意度、一年期和五年期信心持續回升。五年期信心的波動振幅要小于當期和一年期,五年期信心更為穩定。
消費者信心指數主要涵蓋了住房、教育、醫療保健、環境、食品、日常娛樂、旅游、交通、線上購物、線下購物、交通等領域。盡管從去年6月開始,消費者信心處在一個逐步回升的過程,但各個領域的回升幅度仍不一致。
總體來看,當前消費信心最低的領域是住房。自2023年1月開始,住房預期消費指數出現明顯加速下滑。直至去年6月,住房預期消費指數才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向上反彈。即便如此,住房的預期指數仍低于上述領域,和線下購物指數相當。與之對應的是,住房當期分類滿意指數已恢復到2019年12月的水平。“從這點來看,消費者對現在住房滿意度并沒有明顯下滑,只是購房的預期顯著下降。”馬京晶表示。
住房預期消費指數出現向上拐點的時間節點與多地出臺房地產優化政策的節點一致。去年6月以來,多地出臺房地產優化政策,主要集中在降低首付比例、優化公積金、優化限購等方面,其政策力度較往年更強。
在住房預期消費指數緩慢恢復的同時,消費群體也出現結構分化。根據馬京晶的研究,45歲及以上人群住房領域消費者信心恢復最快,這部分人群中的中收入群體則恢復最快。而44歲以下群體,特別是24歲以下群體,住房預期消費指數相對較低。馬京晶表示:“高收入群體中的一部分很可能不把住房當作剛需消費,中收入群體有更多自住剛需。”
與住房預期消費指數相反,24歲以下群體對未來一年日常娛樂消費預期較高,且該指標自2023年以來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而45歲及以上群體該指標的波動則很大,自2022年12月至今呈現“V”型走勢。
馬京晶分析,兩個群體消費領域的曲線變化背后有不同的消費觀念。2019年12月,由于環境的不確定,45歲及以上群體傾向于砍掉非剛需的消費項。一旦約束條件發生變化,這一群體信心恢復也很快。年輕人在消費信心下降時日常娛樂消費并不下降,年紀大的群體在去年二季度信心下降則非常明顯,但在之后的第三、四季度又有顯著回升。在醫療保健方面,該領域的預期消費指數基本為年齡越大恢復越快且預期消費也越高。與之對應,34歲以下群體對醫療保健的預期消費則低于其他年齡段。
教育領域也是馬京晶關注的重要消費項??傮w來說,35歲到44歲群體未來一年分類教育預期消費最高,其次則是45歲到54歲群體。但45歲及以上人群教育消費信心恢復卻最快,“V”型反彈明顯。24歲以下群體分類教育預期消費很低,甚至要低于55歲及以上群體。另外,本科及以上群體教育消費信心的恢復更快,高出高中及以下學歷群體。在圖示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群體出現“V”型拐點的時間節點要早于高中及以下學歷群體。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消費領域是新能源車,潛在新能源車消費者增量集中在25歲到44歲年齡段,55歲及以上反而是呈減少態勢。
縱觀所有預期消費指數曲線,環境領域是最特別的存在。自2019年到2023年,各群體對環境的滿意度和預期值都處在一個相對高位。
馬京晶大致總結了2020年到2023年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的周期。自2020年開始,消費者當期滿意度,一年期信心及幸福感顯著降低。到了2021年第二季度消費者滿意度和信心有所恢復。然而2023年第二季度,消費者滿意度和信心再次下降。到了2023年下半年,消費者滿意度和信心在所有消費領域均出現持續回升,對總體經濟(包括收入和就業)的信心趨于穩定。
馬京晶的研究側重消費者行為與心理,“我最關心的并不是消費了多少錢,而是消費者的滿意與幸福”。她將消費者幸福感分為認知維度和情感維度來度量。其一,認知維度是消費者對自己生活的總體評估,例如他們覺得生活過得如何,目標是否達到;其二,情感維度是對消費者情緒幸福感的判斷,如喜怒哀樂等情感表現。這里使用的是諾貝爾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的情緒幸福感量表。
馬京晶指出:“過去幾年,大家對自己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比較穩定,情緒幸福感雖然有波動,但目前的情緒幸福感在恢復。”
馬京晶在研究中發現,消費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費者對自己工作、收入和對中國總體經濟的信心的影響。“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度量中,我們把消費者對中國總體經濟和自己工作和收入的信心整合為一個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綜合指標的滿意度在過去兩個季度有持續回升,對這一指標的未來預期也趨于平穩,雖然還沒有明顯的上升。”
對此,馬京晶得出了一個結論:目前觀察到各領域的消費者信心已持續兩個季度回升,持續的上升是消費者基于對收入和就業的信心。她認為,中國和美國的消費者存在一個很大的不同,即中國人更加傾向預防導向(prevention focused),而非促進導向(promotion focused)。如果收入和工作沒有保障,人們很難持續消費,消費很難被刺激出來。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意把握和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系提升微觀主體信心。馬京晶認為,要珍惜現在的信心回升勢頭,堅定方向,多措并舉,持續采取更有效的經濟促進措施,穩就業、促增收。
人物背景:馬京晶,北大國發院管理學副教授(長聘)、木蘭學者、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副院長。
馬京晶于2015年在凱洛格商學院市場營銷系獲取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消費者行為與決策、公益行為與決策、心理健康與幸福。她的研究成果曾被發表在世界頂尖級學術期刊上,其中包括《消費者研究雜志》(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營銷研究雜志》(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消費者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文中及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