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10 18:58:22
熱播劇《繁花》大結局,最后一集結尾處“下一個冬去春來,繁花似錦”,算是給意難平的結局來了一碗雞湯。
但今天達哥并不想繼續討論《繁花》,只是想用結尾的這句話來和大家共勉,以用正確的心態來對待今天A股市場的沖高回落和跳水。
由于A股市場午后是持續下跌的走勢,達哥就沒怎么看盤,看了一份非常不錯的研究報告,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那就是A股的底部特征究竟到哪一步了?
首先是反映交易情緒的四個指標:成交額、換手率、強勢股占比和創新低個股占比。從歷史來看,底部區域A股成交額通常較高點萎縮25%以上,而當前兩市成交金額回落至不足7000億元,較高點回落40%,符合底部特征。
換手率回落至0.9%,A股歷史上只有4%的時間處于這個標準以下。同時,創240日新低個股的占比也創下2023年以來新高,略微高于歷史上歷次底部的均值。換句話來理解,前兩項數據達到了底部特征,后兩項非常接近底部。
其次是估值與大類資產比價指標:市盈率、破凈個股占比、風險溢價、股債收益差。當前,A股整體的市盈率不足16倍,與歷史底部接近。破凈個股占比超8%,也處于歷史底部均值附近。風險溢價則是與歷次市場底部接近。
再次是衡量投資者行為指標:新增開戶數、新發基金規模、產業資本增減持、上市公司回購。新增開戶數大家都能明顯感覺到,去年下半年以來就持續下行,當前處于近三年低位。權益類公募基金發行就更不用說了,2023年發行份數只有2021年的六分之一。
市場持續下跌,產業資本減持意愿自然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伴隨著上市公司回購意愿增加,這些都是歷史上市場底部的特征。
綜合各項數據來看,A股底部特征較為明顯。在市場底部區域,有人看到的是陰跌和下行點位,有人看到的是廉價籌碼。有位投資大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投資者的大部分錢,實際上是在弱市中賺到的,只是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而已。”
眼光長遠是理性的,但同時也是苦悶的。因為美好在將來,當下卻有苦難。但如果熬不過冬天,哪里會有下一個冬去春來與繁花似錦呢?
有不少朋友覺得達哥太過樂觀,也有朋友留言提到了具體的下方點位,嚴格從市場走勢結構來分析,確實有可能。但我覺得交易應該客觀,要建立在市場反饋的基礎上,不能把預期當成是交易了。
市場唯一不變的邏輯就是一直都在變,這也正是市場的魅力所在,沒有人能完全預測市場。“你有你的選擇,但世界另有選擇”,交易也是如此。
今天市場探底回升之后,又沖高回落,整體和昨天沒有多大差別,只是尾盤的表現不同。如果把這兩天大盤盤中的躁動放在一起觀察,其實就是在前低附近的震蕩,和昨天預判的一致,而這個震蕩之后的再度跳水,就算這段下跌結構完成了,大概率會是近期的低點,屆時可能就是多頭教育空頭了。
如果心態隨著分時圖上上下下,來回波動,確實比較難受,這是一個非常消磨意志的時間窗口。但達哥倒覺得這幾天盤中的跳水非常有意思,連續性沖高回落經常都發生在底部,這是一種震倉洗盤的常規手段。
朋友們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而這兩天的波動就有種“狼來了”的味道,一旦定勢形成,沖高沒人買,而且有人賣,那么誘空目的達到之后,反而有利于出現逼空式的拉升。不管怎么說,從達哥的角度來說,只要控制好倉位,短期即將出現的低點是值得嘗試的機會。
尤其是當權重補跌,上證50指數完成日K線級別底背離結構和其他指數協調性一致后,多頭反擊隨時可能到來。此外,很多科技類個股已經走出7連陰,也有反彈修復的動能,大概率就會在本周快結束時或下周初出現,要注意提前做好準備。
盤面上,旅游景點板塊回調,但不妨礙其對于食品加工、零售等消費方向的帶動,昨天明確提出了消費方向還有繼續反彈的動能,今天仍然是這個觀點,短期的機會仍將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方向,最近幾天連續盤中表現比較活躍,明顯就是資金在操作的跡象。在這當中,光伏設備表現最強。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太陽能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為12.64萬件,排名全球第一。
以光伏設備板塊為例,今天一度有向上沖擊12月28日高點的跡象,雖然盤中有所回落,但這已經明顯強于光伏板塊的整體表現了。新能源板塊可以以光伏設備方向為主要風向標,但對于整個新能源板塊而言,暫時未見底。
既然是看短期反彈,有一個板塊不得不提,那就是有牛市“旗手”之稱的證券板塊。證券板塊指數近幾天和大盤的節奏比較像,但更弱一些,同樣面臨短期背離,要關注其與大盤短期同步見底后的帶動作用。
整體來說,目前大盤已經運行到即將短期見底的位置,只差關鍵性一步了。電視劇《繁花》中,寶總的對手南國投一口氣把股票從20元砸到10元,為的不是繼續砸到5元,而是等著寶總爆倉后撿籌碼,然后反手再拉到30元。
盤中的上躥下跳,既可以看作是“狼來了”,也可以看作是多頭和空頭對自身立場的改變,而這正是市場能夠活躍起來的基礎,就像將石頭扔進水里,漣漪會慢慢泛起。
(張道達)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