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12 22:30:21
網紅城市的出圈,其實是打通了一種路徑,讓中國旅游界和文旅職能部門看到了一種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就是打通了人和地方的關系,從而讓旅游者愿意“埋單”。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凍梨切盤、地瓜配勺、機場交響樂、冰上熱氣球……最近的哈爾濱使出渾身解數花樣寵愛南方“小土豆”,讓本地人直呼“爾濱你變了”“爾濱你讓我感到陌生”。
在微博搜索“爾濱”,出來的是一長串熱搜詞條,從層出不窮的凍梨新花樣,到一場“砂糖橘”的雙向奔赴,再到東北三省一家親,哈爾濱的一舉一動都為廣大網友津津樂道。
如今的哈爾濱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香餑餑。哈爾濱為什么火了?能不能火得更長久?
1月11日,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羅秋菊在由知萌咨詢機構主辦的“2024消費趨勢大會”上發表題為《內容文旅,共創出發》的主題演講。
大會結束后,圍繞上述問題,羅秋菊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NBD:當下國內最火的旅游目的地非哈爾濱莫屬,您怎么看這次哈爾濱的爆火“出圈”?
羅秋菊:哈爾濱的冰雪其實一直都存在,為什么原來沒有爆火,而現在火了?這體現了兩個轉向,第一個轉向是,以前一個地方的旅游可能更偏重景觀,要有名山大川,要有景色,甚至要有大投資才能夠制造景觀。但是現在內容變得更加重要,一個旅游目的地營造的不完全是景觀和空間,更多的是內容,我愿意把它叫做情感。
情感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其實哈爾濱“寵”游客也體現了一種感性、一種情感。我們現在很難抵御這些,因為現在社會發展速度太快,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各種壓力也比較大。在非常理性或者格式化的社會,當有一個地方擁抱你,用各種方式來寵你,你會覺得這跟日常生活不一樣,我愿意把它稱之為感性城市。
原來游客去到一個地方,跟目的地的生活、跟當地的居民其實是很難真正融在一起的,但這次哈爾濱用“南方小土豆”這樣一種情感的營銷,讓游客感覺到它是可觸摸的,和當地居民也是可以在一起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新的轉向。
第二種轉向是,過去游客去一個目的地,很多時候是去享受本地沒有的東西,比如異文化,但是異文化有時候看不見摸不著,就會被一些景色所取代。現在像榕江“村超”、淄博燒烤,以及哈爾濱冰雪旅游,有學者就認為是“意義脫貧”。
我們特別是“Z世代”群體,現在生活在中國最富足的時代,在物質上已經比較富裕了,但是在后現代社會,人的精神是相對貧乏的。很多學者會認為游客去哈爾濱,實際上是完成了一種自發的、集體的儀式感,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豐富,所以叫“意義脫貧”。當然,這個概念重不重要另當別論,但至少可以說明現在游客的行為方式、行為模式已經跟過去傳統的不太一樣了,他們更多追求的是一種放松、一種舒適、一種情感。
NBD:您覺得哪些因素促成了哈爾濱的爆火?
羅秋菊:首先是DMO(目的地營銷機構)包括文旅部門、旅游機構、營銷機構等轉變了思路。就像故宮一樣,過去的故宮就是一些建筑,但是現在的故宮不僅僅是建筑,它用一些文創產品一下子拉近了紫禁城和消費者、旅游者的距離。所以新的時代,不管是文旅職能部門,還是旅游從業者,開放思想之后就會海闊天空,重投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是輕資產的運營。
第二個因素就是如何通過洞察旅游者的新變化,去擊中或者觸摸他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把人和地方緊密地連接起來。冰雪不只是哈爾濱有,但哈爾濱觸摸到了旅游者或者潛在旅游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所以人們愿意到哈爾濱來。
再比如“村超”,“村超”對熱愛足球的人是一種治愈,因為“村超”是一種很純粹的足球比賽。哈爾濱也是一種完全的冰雪旅游,但它是在地化的。哈爾濱、榕江縣“村超”出圈,其實都是有一些共性的。
NBD:現在有一些聲音,認為無論是淄博還是哈爾濱,都有可能是曇花一現。對于這些出圈的城市來說,怎樣才能火得更長久?
羅秋菊:其實我并不認為網紅城市、網紅景點就一定要長久。比如淄博因為燒烤火了,貴州榕江縣因為“村超”火了,現在是哈爾濱火了,這些城市的出圈,其實是打通了一種路徑,讓中國旅游界和文旅職能部門看到了一種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就是打通了人和地方的關系,從而讓旅游者愿意“埋單”。
長沙其實也是網紅城市,它是通過時尚出圈;河南的唐宮夜宴,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是遺產活化。所以我認為看待這樣一些城市,實際上就是看到一種方法論,每一個地方都應該在地化,學習怎么來挖掘當地的文化,同時又能夠洞察旅游者需要什么。這種方法論有助于當地的旅游產品不斷提質增效,在全國形成一種示范。
所以要把它放在全國范圍內,要“算大賬”。在“算大賬”的情況下,它其實是一種迭代的思路,就像電子產品不斷迭代一樣。在找到一種方法論之后,讓更多的城市不斷追逐、不斷挖掘在地化,包括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等,不斷地迭代旅游產品,這實際上是好事,會讓整個旅游行業走上高質量的發展路徑,超越過去的傳統模式。所以“淄博們”不一定要一直用燒烤來保持紅火。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